講戲、鏟戲、片戲

月份: 2011 年 12 月 Page 8 of 10

硬朗形象:邵美琪

Picture

近期無線播放已拍畢兩年的劇集《天與地》,結果惹來極大的迴響。當中一眾演員也為人關注。當中還包括了女角邵美琪。

其實邵美琪在過去十年間,每年也於大銀幕有所演出。當中不少為杜琪峰旗下的銀河映像製作,例子包括零三年的《PTU》、零四年的《大事件》、零五年的《黑社會》、零七年的《跟蹤》、零八年的《蝴蝶飛》、零九年《復仇》等。

除了銀河影像的電影外,作為影視點旗下藝人的邵美琪也參演了不少羅守耀執導之作,當中包括了《奪帥》、《短暫的生命》及《惡胎》三片,然而三片在票房表現也是一般。

銀幕上的邵美琪,印象中以其硬朗形象為主,當中常飾演警務人員,效果亦算是十分適合。除了警務人員外,律師也是邵美琪間中演繹的角色。

戲院看的另類體驗

Picture

近年戲院隨著放映器材的進步,可放映的東西已不限於電影,當中包括歌劇、音樂劇、演唱會,甚至是現場直播體育盛事等。近期有幸在戲院觀賞《歌聲魅影:25周年現場版》,感覺同樣是看音樂劇,有著不同體驗,亦值得去試。

也許有朋友會問,看音樂劇,明明是該去現場去看,才能感受整個氛圍,在戲院銀幕上看意何在。的確,在現場看的體驗,怎樣也無法代替。但是實際條件上卻有著不同的程度制,像這次選在Loyal Albert Hall放映的25周年版本,要購得戲票極為困難。即使購得也好,大都只能用著望遙鏡離遠去看。

其實《歌聲魅影》也曾被拍成電影,該片也許香港上映過,不過舞台與大銀幕是兩個不同媒體,其演出重點不同,要看其歌聲也許不太滿足。

是次放映的《歌聲魅影:25周年現場版》片長三小時,當中拍攝的不只是音樂劇的整個過程,因為實際放映是從開場前的五分鐘開始,可讓觀眾看其劇院內的眾生相。有關版本以多台攝影機先行拍下現場情況,然後以後期剪輯不同角度鏡頭而成。

使用現場拍攝,在較暗的劇院環境下,難看看到一些微粒的遐疵,不過觀眾可以除一般遠眺情況外,還有不少近鏡看到主角們的表情。中場休息時,也會映著劇院情況,而完場也不只是一謝幕便完畢。整體而言,在享受劇目演員之餘,也可顧及看到整個環境。

聲效方面,選用音響較佳的戲院,坐在舒服的座椅,其享受也算是不錯。當中有朋友選擇JP銅鑼灣看感覺良好,而是次選擇的The Grand SC StarSuite雖然只設座位廿三個,不迥卻勝在舒服,音響亦十分理想。

也許,不少朋友或拒抗於戲院看非電影東西,不過有些時候隨著科技進步,在戲院看這類音音劇,也許有著另一番新的體驗。

戲院票房設計的變遷

今時今日的戲院售票處,大都採用了「開放式」的設計。不過過去戲院票房設計,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拿回九十年代位於灣仔北的影藝戲院票房,可見戲院票房與觀眾之間有著玻璃隔著,中間留有一些空間以供找贖及提供戲票之用。昔日的票房設計,其實有點像銀行櫃位,也許重點放在保安為主。

隔著玻璃售票雖看似安全,但卻令人感覺戲院與觀眾有所隔膜。故此,多條主要院線近年在票房設計上,便有所改變。

拿著近年開幕的百老匯The ONE位例,售票處設計跟商場的詢問處相若,觀眾與售票職員之間只隔著售票的桌子,中間並無其他玻璃分隔,令到售票的感覺好像好一點。不過,並不是每條院線也會採用這種「開放式」的設計,如華懋旗下的兩家戲院或是新寶旗下的四家戲院,仍是舊用舊式的設計。

大家對於不同類型的戲院票房設計又有何意見呢?

電影效應的形成

Picture

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可直接地從票房數字中可呈現出來外,也可以從其電影帶來的現象看出來。以過去幾個月的電影裡,最成功的例子也許是由霍士發行,九把刀執導的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其現象滲透的層次,可算是十分廣泛。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九把刀自己的親身經歷,拾回當年初戀的味道,當中獲得大部分年青觀眾的認同。隨著電影於優先場及開畫強勢,也開始形成社會現象,除成為話題之作外,還同時開始影響其他創作。

從近日的不少新聞標題,都有意無意地,間接出現了「那些年」的字眼或格式,就連近日一些舞台劇或是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候選人的宣傳海報,也有意仿傚《那》的海報設計,電影由有一部電影,仿如化身成潮物象徵一樣。

電影能夠有如斯的成績,可算是很大的成功,不過要做到這個現象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故此每年也許只有一至兩部能有這樣表現,絕對是可遇不可求。

入土為安:王偉

Picture

不少藝人離世的消息,也許希望作低調處理。像六、七十年代活躍於影壇的王偉,其死訊的消息有出殯過後,經由女兒王從希從微博證實消息。

王偉原名王永偉,六三年由父親的朋友介紹投身光藝電影公司,並拍下多部電影,當中參演的包括了六四年的《郎心如鐵》、六六年的《播音王子》、六七年的《英雄本色》等,七十年代隨著將主力改於視壇發展,產量大為減少,不過仍有間歇性演出。

王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也許來自電視劇集,當中八十年代在亞視時期便參演了如《滿清十三王朝》及《秦始皇》等大製作,而轉投無線後則演出了《火玫瑰》及《笑傲江湖》等,當中以《笑傲江湖》的岳不群一角為人熟悉。

千禧過後,當時年過花甲的王偉選擇於零二年退休,並移民加拿大多倫多,育有兩子一女。在此時離世,難免仍令人感到惋惜。

王偉最後的大銀幕演出

Picture

縱橫影視三十多年的王偉,已於上月與世長辭。對於不少朋友來說,對他演出的電影也許來自六十與七十年代為主。其實王偉在移民加國前的十年也有電影演出,可是無論水準與戲碼上均不理想,當中包括九六年的《懵仔多情》、九七年的《我有我瘋狂》和九九年的《唐朝禁宮秘史》。

今天,就來介紹他最後的大銀幕演出。

王偉在這部電影裡其實只是客串性質,飾演其中一名男角的爸爸角色。

Picture

主要場面是女角去見男朋友的爸爸的場面,將中問及對將來前途的打算。

Picture

不過,看來這次爸爸對於職業的外表也有要求。

Picture

最終,寧可花錢讓自己的兒子替其女友打扮一下。

Picture

王偉在這段只有約一分鐘的演出,氣定神閒,看起來十分舒服。問題來了,到底這部是甚麼電影來呢?答案是:

Picture

《我愛1碌葛》,電影演員陣容令人意想不到,當中包括陳雅倫、李麗珍、小雪、杜德偉、鄭中基、娛樂怡、呂方、黃一飛、梁漢文、鄧健泓及劉以達等,單看其演員陣容,實在無法猜到是甚麼款式的電影來。

不知大家有沒有興趣趁著此時此刻試找此片來看一下呢?

從電影到電視:陳敏之

Picture

陳敏之於昨晚舉行的「萬千星輝頒獎禮2011」憑劇集《怒火街頭》奪得最佳女配角的獎項。其實陳敏之在無線演出多部劇集之時,昔日也曾於大銀幕演出。

陳敏之於九五年擔任兼職模特兒,並於零一年加入無線,至今剛好十年。而他於零一年亦同時演出了兩部電影,分別為《殺科》及《月滿抱西環》。

她曾幾何時於影壇裡非常活躍,零二年演出的電影多達八部,不過除了復活檔期的《乾柴烈火》票房較佳外,絕大部分均為低成本的製作,當中由李修賢主演的《狂野臥底》在連續七天於粉嶺戲院上映四點場,合共只有票房三百三十元。

自零三年起,陳敏之的演再沒有在大銀幕出現,改為主攻熒光幕。在是次得過後,未知會否再勾起她參演電影的興趣來「復出」呢?

《賽德克.巴萊》上、下集本周末聯映

Picture

對於一些分為上、下集電影而言,不少觀眾也許渴望可以一氣呵成地看畢上、下兩集,近期曙光發行的《賽德克.巴萊》在上集《太陽旗》將上映第四周及下集《彩虹橋》上時第二周時,便安排本周末於五家戲院作上、下集聯映。

Picture

聯映場次將於本周末進行,五家選映的戲院分別為百老匯旗下的Palace apm及百老匯The ONE、UA院旗的UA朗豪坊及UA時代廣場,還有MCL院線的將軍澳戲院,當中百老匯院線的場次已開始預售。

Picture

從百老匯院線網站所見,兩集合共長度為258分鐘,當中包括了上集《太陽旗》的144分鐘、下集《彩虹橋》的109分鐘及五分鐘旳中場休息。票價則以兩場戲票來計算,標準票價為120元。

五分鐘的間場,也許偏短了一點,對於中場也許有大量觀眾需要如廁來說,也許洗手間出現大排長龍的情況,而且休息不足的話,也許會影響下集觀影的精神狀態。觀乎無論是多倫多還是釜山影展,當時放映144分鐘不刪剪版的《太陽旗》及132分鐘原版的《彩虹橋》,中間休息達15分鐘,可供觀眾如廁外,便可以購買一點飲料。

大家對於是次聯映安排又有何感覺呢?

駭人的電影宣傳品?

Picture

不同的電影,宣傳品有可有著不同的效果。有些電影的宣傳品怎做也好像沒甚所為,不過有些宣傳品只要跟原版宣傳海報略有不同,效果便十分明顯。

上圖所見的,便是一例。

安樂發行的艾慕杜華執導電影《我的華麗皮囊》將於十二月廿九日在港上映。「講。鏟。片」情報人員日前於中環Palace IFC戲院所見,有關的巨型宣傳品雖然還是以紙板為主,不過造型卻是拿著一個人的側面特寫,該名人士大部份頭部都包著紗布,仿如木乃伊一樣,然而有另一隻手正在撕走紗布似的。觀乎人頭的比例十分大,從這個角度去看仿如是具立體感的造型似的。

其實不同類型電影宣傳創意也有不同,荷里活的電影大都因為需要遵照美國方面的要求,故此可發揮空間不大。反觀這類小眾發行的電影,也許可發揮的空間更多。上圖的大型宣傳,至少也譹大家停下來試看一下吧!

影展從免費取片到放映收費

Picture

在香港藝術發展局(下稱「藝發局」)駁回影意志上對資助申請上訴的評審小組意見中,指出近年海外影展的運作方式已由過去免費取片改為會支付片租,故此要求影意志要為獨立電影導爭取相關的收入。

到底,放映費這回事對於影展是一回怎樣的事呢?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在過去,影展與片商的關係十分簡單。影展選了片商的片,被視為一種榮耀,而片商大都願意免費提供片源,而部分影展有資源許可下,則邀請電影製作人親臨影展,有時更提供機票與食宿。

不過,有關情況近年已經改變。全球影展數目有增無減,但各影展都需要片源。在供求關係改變之下,一些有影展具潛力的電影便對不同影展採用不同態度。對於大型影展渴望入圍,當然不會要求收費來「趕客」。不過對於中小型影展來說,就嘗試引入放映費作為談判籌碼。

對於中小型影展來說,他們也許希望拿些重要電影上映以增強其影展的品牌,而片商則看準了這個商機,要求影展付出租片費,部分費用可以上千美元。這筆費用看起來不算很大,但是若果一個中型影展有一、兩成的電影都要付放映費的話,對影展的開支便會很大。

說回正題,能收放映費的電影,大都是有影展圈子裡有一定的地位之作。對於一些新晉導演或是獨立作品來說,以這種商業營運思維其實根本不可行。因為對於很多影展來說,獨立電影的市場選擇太多。倘若水準相若的話,一部不用付放映費而另一部要付費的話,影展不介意放棄要付放映費的一部片子。

其實,影片放映費的設立,某程度上只是片商去控制去哪些影展的方法。對於一些不願去但又不想直接拒絕的影展,便以一個超高的放映費讓對方知難而退。有關費用的設立,對片商也許是一個新的財源,可是對影展來說卻是沉重開支,難免對影展的選片造成影響。

Page 8 of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