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行這一門一向都不算好做,近年情況更加嚴峻。當中較小規模的發行隨著相關戲院結業空間減少,可是即使是大院線簽了荷里活相關的大製作公司,又有其困難之處。

驟眼看來,跟荷里活數大製作公司簽約,仿如有著大水喉一樣。可是,實情卻是「有權利便有義務」。基本上,替荷里活這些大公司發行電影,發片的主動權不在自己。一年數部大片雖然多數也會可在港發行,可是為數更多的,卻是一些每每在港沒甚麼市場潛力的製作,而且數量比起那些大片還要多。

發行這類不大不小的製作,對於公司的發行部門以至宣傳部門是最為為難的地方。因為對發行部而言,那些電影幾乎是放在全年任何一周都難望有好成績,而宣傳部門則是被動地「硬食」,每每花盡心思來宣傳,但卻吃力不討好。原因之一,便是這類荷里活大製作公司有時甚至連對外埠宣傳均有很嚴格指引。一些看起來好像是基本動作的東西,每每因為大公司的「另類思維」而不能成事,令影片可宣傳的空間大為收窄。

那麼大製作呢?票房該是好的吧。沒錯,大製作可以票房很好,可是同樣地卻每每出現「目標票房」,香港發行一樣要想盡法子達標,這點也不容易。

故此,在香港發行電影其實各有各難,大製作公司有時也許因制度及限制,對發行和宣傳部門的發揮空間可能更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