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Kayu專題」由Kayu提供圖文,逢星期六刊出,敬希垂注。)

上年冬天,到巴黎旅遊,經過到一間售賣舊書、舊影碟的店舖,我在舖裡,找到唯一一部港產電影﹣《香港製造》,名乎其實的,很有意思。拿著影碟的一刻,我在想,中秋、阿萍、阿龍,離開香港後,生活得好嗎?

他們一直跑在我的生命裡,十多年來,由少年到長大成人,經常想起他們的故事。其實,每個人也經歷青春,卻不是每人也有這樣的經歷。一場失敗的青春歲月,喻意著九七後香港的前途問題,現在反思,感覺比當年更無奈。

三位主角在破碎家庭中成長,經常在屋邨流連,當上小混混。面對著窮兇極惡的現實社會,他們被迫過著邊緣的生活,四出奔走,自由、漫無目的,卻天真又快樂。最後,他們逃不了現實,被輾得粉身碎骨。中秋走了,把熱血一并帶走,遺下了冷清和老邁的公共屋村,如今,年輕人也只會垂頭,把喜恕哀樂放到平幕上,城市再五光十色,也不見朝氣。

最後,我把《香港製造》的二手影碟,放回層架上,希望下一位法籍觀眾,能夠認識到香港製造出來的城市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