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什麼時候開始,港產電影愈來愈少?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已等了十幾年;鄭保瑞製作了一套純港產片《車手》,大家也鬧哄起來,彷如遇上珍寶。香港電影文化深遠,何以演變成現在的稀有珍品?是我們,還是製作電影的你們,誰先去離棄這片細少而脆弱的土地?
「文化」從來都是無聲息地建立起來,那個年代沒有文化區、沒有保育。只擁有自由,無拘無束地,創造了一個「東方荷里活」,由產量到質素,只僅次於美國。香港電影帶動了整個亞洲市場,作為電影工業的巨頭,堅守本土文化,同時追趕著歐美市場的技術。由《偷燒鴨》開始,馬不停蹄,由武俠功夫、攪笑喜劇、靈異降頭、警匪追逐、英雄、賭神、古惑仔…… 互相之間,在競爭也在尊重,凝聚能量,活化了這個城市。
動感之都內,孕育了飛星國際的演員和製作人。他們大部份都來自社會階層,小時候經常看電影,豐富的題材和意念,帶動他們走到幕前幕後,薪火相傳,又影響了一群巨潛能的孩子。在文化下長大,頭腦靈活,愛思考愛創作,令電影行業川流不息。
在馬照跑、舞照跳之時,香港電影郤走到胡同。盜版、經濟問題、市場改變,我們沒絕地後擊,反而一落千丈。減產、減低質素,觀眾開始忘記要走進戲院,無論是製作人、或經營者也難以再堅持下去。
不久,大家也發現了胡同旁邊,有一個出口,能走到大中華地區。香港創作合拍了內地文化,把電影調較得無鬼無神,把壞人繩之於法,奇怪的意識形態,帶來以千億票房,卻傷了七百萬人的心。電影本質,是要讓人感動,在經濟利益之下,能夠找到中和點嗎?
這裡,已經變得愈來愈脆弱了,眼前的浪潮,使勁又兇猛。我們必須站得更穩,捍衛前人留下來的,並且把它發揚開去。我信你做得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