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文化娛樂出品、高先發行、彭浩翔執導,杜汶澤、鄭中基與陳靜主演的《低俗喜劇》在昨天非假日仍錄得逾百萬的成績,與開畫日票房比較相距不遠,觀乎形式一周映期可望衝破千萬大關。其氣勢的強勁,也許在一個月前也想像不到。

《低俗喜劇》的成功原因,在於電影已由一部喜劇提升至本土意識的現象,而這個情況在很多時候都會令電影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個電影能提升至本土意識的現象,必需有一定的元素在內。其一就是電影本身的內容是本土口味與當地素材,然後有關的素材與內容被當地觀眾所共鳴。觀眾的共鳴原因也許可以相差很遠,但這卻不是重點。在觀眾對電影共鳴後,便漸漸將口碑傳出,也成為了當地的核心價值。

也許不少人說這個情況只是在港適用,因為香港電影受到近年合拍盛行下備受打壓,但是其實不同地區也有過相若可提升至本土意識之例。

以亞洲市場為例,去年九月底在韓國上映的《無聲吶喊》以光州聽障學校教職員性侵犯學生為題,雖然電影被評為青少年觀覽禁止類別,但在上映時仍激起民憤,更令韓國政府需要修改法例及重新調查案件。

華語市場方面,魏德聖的兩部電影《海角七號》及《賽德克.巴萊》同樣本土意識十分濃厚,於上映時也有著很大的迴響,令其票房理想。內地方面,去年成為話題的代表作則首推低成本製作的《失戀33天》。

說回《低俗喜劇》的情況,雖然近年華語電影不乏以香港為本位獲得迴響之作,例如《桃姐》或是《歲月神偷》,但是其熱烈程度,跟是次《低俗喜劇》還有一段距離。

《低俗喜劇》成功做到本土風味濃烈的原因不少,一來是擺明車馬以行內有所忌諱的「低俗」及大量粗口作為賣點,二來電影正好填補了在合拍盛行下鮮有的香港市場主導,再加上近年來中港關係衍生的問題日趨嚴重,電影便成為了悍為本土文化的力量之一。

在香港不少人擔心文化漸漸被磨滅之時,能以香港文化作為本位的電影,也許在市場仍具有一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