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DCPSubs

當大家拿著第三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訂票小冊時,也許對於不少場次的編排感到不解。例如一些較近尖沙咀區的場地如香港太空館與香港科學館排期不多,反而不少場次安排在老遠的UA太古城中心,莫非電影節真的要折磨觀乎?

究其原因,原來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放映場地制肘,加上數碼格式的流行,令排片有著極大的限制。


先要理解一般影展所收到的電影格式,當中包括傳統的16米厘和35米厘菲林,而近年也會有大量數碼制式,除了商營戲院使用的DCP格式外,還有Digital Beta、HDCAM、H.264甚至是Blu-Ray等制式。

對於一些外地的影展,也許這個問題不大。像韓國的釜山國際電影節,全部放映場地均屬商營影院,而當地影院有著大量投資,令全數場地可放映全部格式,在排陣上可以說是非常靈活。

但是對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來說,則是另一回事。

香港國際電影節過往會喜歡使用政府場地,可是在康樂及文化事務處轄下的場地中,只有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才安裝了DCP放映機,大會堂只能放映35米厘菲林,而太空館與科學館除了菲林格式外,僅能支援Digital Beta或H.264制式,要放映HDCAM也許需要「借機」。

不過,近年影展所收到的數碼制式愈來愈多。就以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為例,據悉DCP佔了六成,其他數碼制式也佔了兩成多,令菲林制式的電影只有一成多。在這個情況下,要安排DCP放映,除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外,便只可以使用商營戲院。而今年商營戲院使用也有所增加,當中The Grand在個別夜場需要使用兩個影廳,而旺角的UA朗豪坊則每晚加設午夜場。

雖然使用商營戲院看似方便,但是其租金成本因為需要拆賬而大幅提高,故此也許最能盼望的是,康文署的場地可以加裝數碼放映器材,不然電影節未來面對場地放映格式的挑戰也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