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電影」四字,雖然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這四字每每看來像跟香港電影無緣。箇中原因,就是與青春電影起用的題材與演員根本不青春有關。
觀乎外地與亞洲其他地區的例子,青春電影的原則,就是在於題材和風格上都跟年輕人情況相若,也每每只年青人的特質,而且演員大都以年輕新晉演員為主,導演同時也要有其活力,要提供其青春的氣息。就以韓國為例,零五年鄭在恩執導的《颱風太陽》便是一例,當年她起用了籍籍無名的千正明,如今在影壇上也獨當一面。
回看香港,不少時候都會看到一些電影拿著全新演員及青春作賣點,但是那些電影的素材,其實只是成人的故事年輕化而已,說成是青春電影,真的很勉強。至於另一類款式則看似青春題材,但內裡甚麼也不是。看看楊子執導的內地片《宅男總動員之女神歸來》起用方力申穿中學生校服扮高中生,拍出來只是予人製作求其之感。
其實,青春電影不是與港片絕緣,至少近年可舉的例子有二。先有麥曦茵執導的《烈日當空》,雖然意念來自曾志偉希望來個不同地區的「九降風」題材,但麥曦茵卻找來一眾配合但宜的演員,將會考前的年輕人的人和事完整表達。雖然拍攝趕急及略粗,但其誠意與氣息卻極為強烈。
事隔數年,黃修平的《狂舞派》以大學跳舞的故事為題,起用的真的是那個年齡層面與圈子的故事,看起來的青春感覺,非其他地區同類題材可以比起上。
其實,青春電影之困難,在於導演要突破自己固有的框架,將電影回到青春的層面在進行整個電影製作過程。也只有如斯的心態,方能拍到具水準及具效果的青春電影。
Nauru wczasy
As a Newbie, I am continuously exploring online for articles that can aid me.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