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NickCheuk

記得初次留意「講。鏟。片」這個網誌,是2008年,本人初於城大創意媒體學院就讀,當時剛剛接觸創作藝術,其中必然包括電影。當時讀了一篇名為《講鏟鮮浪潮「呃飯食」大獎公佈》的文章,心中對「講」網的第一印象是「嘩喺!?駛唔駛片(批判)得咁狠呀!?」,同時也發現「講」緊貼本地電影作品的推出,並往往披露不少行內趣聞、一手資料及票房消息,於是便經常留意。


直到去年,我已從學院畢業,並拍下了首套三十分鐘的鮮浪潮學生組參賽短片《至少在夢裏》,幸而《至》沒被選上「呃飯食」大獎的候選名單。當年小弟與演員及工作人員傾力進行了多日資源緊絀的拍攝,結果於頒獎禮上大食白果,頓時有種沉重感覺。當然,當初拍短片絕非為了獎項榮譽,只是任何導演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放映後,有個好機會,在快樂的氛圍下好好答謝演員、工作人員和有恩於自己的前輩,一些獎項的肯定是對全體製作人員的鼓勵。在此非常感謝「講」於當年頒獎禮後,在文章上推介了《至》,讓我還有些少面目見見演員、crew和老師。其後「講」於今年IFVA頒獎禮後,再度撰文提及《至》一片,小弟也是不勝銘感。

而今年適逢「講」六周年,讓我再度想起當初對她那「兇狠」態度的第一印象。讀了「講」六年,發現其實她既主觀也直接,不離不棄也窮追猛打,冷嘲熱諷又鼎力支持不同的本地電影。形容她主觀直接並非貶義,這是每個電影觀眾的權利與特質,像最近關於《狂舞派》的文章,不難閱讀出版主對其喜愛,被其感動的熱情。每套新鮮上映的香港電影作品到底是「呃飯食」?是製作精良?是功不抵過?還是瑕不掩瑜?總能在「講」找到一個獨特的觀點。不論讀者贊同版主意見與否,無可否認的是,這六年來,「講。鏟。片」一直提醒我們港產片的存在,對觀眾來說是一條渠道;對業界來說是一種鞭策。個人衷心希望「講」能繼續與本地港產片共渡時艱,畢竟六年光陰話不長說不短,但足讓一個中七學生成長為一個業界新人,幾年後我的同輩若是能出人頭地成為導演,不知道還有沒有講、鏟、片他們那套新電影的文章呢?互勉之。

撰/卓亦謙 (短片導演)
2013年5月12日


「講。鏟。片」按:卓亦謙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現正投身電影業界,參與作品包括林超賢執導的《激戰MMA》。《至少在夢裏》屬他第一部公開參賽作品,先於2011年鮮浪潮本地短片競賽出現,惟未能獲得任何獎項,卻被「講。鏟。片」評為推介作品之一。及至今年三月於第十八屆ifva短片及錄像比賽公開組部分奪得銀獎,而2011年鮮浪潮大獎作品《朝生暮死》則九強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