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Article

收到「講。鏟。片」的創辦人Ryan邀請撰文分享一下對「講。鏟。片」成立六周年的感覺後,不停苦思應讓從一個什麼角度設入去寫。在草稿紙上寫上「角度」兩隻字時,忽然覺得這根本就是文章的主題,也是《講鏟片》的精神和意義。


相信不少人都認同「講。鏟。片」在這六年間,成為行內行外不少人留意和關心的網誌,絕對跟它獨特的取材角度有關。無論是發行、營銷、票房、對本地電影的特別報道、戲院運作到最新消息的介紹,他們都採用了跟主流媒體不一樣的角度,而這種角度,如果不是對電影,特別是本土電影有著熾熱的關愛的話,絕對不可能成就得到。

主流媒體有著商業壓力,需要照顧較廣的讀者群,有時不免要用較大路的取材方法,讓讀者看得明白。而「講。鏟。片」正好填補了傳統媒體未能兼顧的一塊,運用網路的特色,以發燒友的角度,寫出他們關心的事、緊張的戲,為這個時代的香港電影發展留下了獨有的紀錄。坦白說,他們的熱誠,心中那團對電影的「火」是很令人感動的。

當然,「火」是熾熱,同時亦是灼熱的,我想「講。鏟。片」其中一樣最受大家談論的當然是其惹火的評論吧。身邊有一些朋友很怕遇到他們的惡評,但我想有時正因為「愛之深」,人才會「責之切」,如果不是對電影有著如斯的熱誠和關愛,是沒有可能寫得出這樣的批評的。有時候,我們都忘記了,評論也是一種角度,影迷緊張一部片、一作事是理所當然的,行業工作者當然也有其角度和很多時有口難言的委屈,但我覺得「講。鏟。片」其實是一個平台,讓無論是行內或行外,甚至是觀眾,都能透過Ryan的角度,去刺激自己思考在參與或者觀賞電影時有著的不同意義。

作為一個影迷,我十分珍惜他們的角度,有時候在工作期間,遇上他們,我總愛跟他們說︰「講鏟片的模式讓我想起美國的知名電影博客Deadline.com」,他們總會謙虛地指未能跟他們並論。老實說,我在美國工作的那幾年,其實是非常多得「講。鏟。片」的文章,因為它讓我在異鄉找到那熱誠的知音及不同的角度。

寫這篇文章,比我寫過任何的一個故事大綱或Production notes 都要難,因為如果我找不到一個好的「角度」切入,我會覺得對不起Ryan的。

祝福「講。鏟。片」在未來繼續精彩,讓那團熊熊烈火繼續燃燒,並繼續堅持你們的角度和態度。

作者:Derek Lui


「講。鏟。片」按:Derek Lui,留學回留在港發展,現任職於一家電影發行公司,為觀眾提供主流電影以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