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不少導演來說,也許常常都有著一個疑問,就是為何有些電影的參展機會較另一些電影的機會較大。到底影展有沒有所謂的「潛規則」或「遊戲規則」呢?
今天,就來試看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
所謂參展海外,聽起來好像十分好聽,不過其實說穿了,影展策略選片去「參展海外」,本質其實是希望能將有關的電影帶到外地與當地觀眾交流。
要跟外地觀眾交流,有一點地方就需要留心,就是電影是否有足夠的條調能與海外的觀眾進行溝通。
溝通的基本,就是明瞭其基本的情況,當於一些以本地題材為主體電影,當中有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當一個不是居於當地又不懂原對白語言的觀眾,能否在觀畢電影後明瞭導演的心意。
要做到這兩點,便需要注意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電影裡的英文字幕。其實英文字幕的問題,於「講。鏟。片」已經談過多回,基本原則就是英語不要令人家看得不明不白。
另一件同樣重要的事,就是也要讓其片中一些很港式的用語。有些說法對於香港人來說可能是很爽,例如 「八萬五」代表了某個推倒樓市,最終又無聲無息地結束的政策。這個用字香港人很有共鳴,不過當這個句語即使很正統地譯成英文後,沒有有關經驗的外國觀眾,根本不知所云。
請記著一點的是,電影有意跑影展,就是要與外國觀眾溝通,雖然在創作上,無論是畫面及對白該無限制,但當要跑影展之時,也許需要提供一定的註釋。
這些情況其實不止在於影展,商業發行亦然。其中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朴贊郁執導的《JSA安全地帶》,電影在韓上映時,片頭沒有任何註釋,但在香港上映時,卻加上了一段文字先行解釋背景。
故此,拍本地題材有意參展海外的朋友,要好好注意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