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城市實景的重要

Picture

香港電影近年發展雖然有著不同的方法,也許會有人指拍戲起來於題材上有著內地市場的顧慮,但從另一角度去看,其實有些時候香港拍攝有點「自廢」武功,當中於本地拍攝沒有本地場景的風味便是問題之一。

其實很多電影也許本身水準不算是在高的水平,可是使用自家城市的特色,倒卻帶來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同時也提供一定的共鳴感。在這個考慮範圍中,也許解釋了何以荷里活電影《藍精靈》故事要選擇回現實中的紐約市,當中的地標與地鐵,令這部廿多年前的動畫「活化」。

至於另一個近期的例子,就是來自韓片《海雲臺》的導演尹齊均監製的新作《Quick》。論其故事其實令人想起《生死時速》,不過當中最大賣點,卻是穿梭韓國首都首爾的多個名勝如明洞、江南大道等,令觀眾感覺到置身其中。

回望香港,雖然近年於香港製作的電影為數不少,但是在拍攝起來,不少怎樣看其實也看不到是香港的一部分。對於部份題材來說,城市或社區成為主體,實景必然是重要的環節,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與《天水圍的夜與霧》使用天水圍的公屋作實景拍攝,令其本身需要的實感增強。

動作片方面,林超賢的動作電影,也是很著名使用大量香港實景,無論是《証人》的炮台山至北角一帶、《火龍》的大坑地區,以至《綫人》的石硤尾舊區到調景嶺一帶,實感同樣強烈。動作電影雖然官能刺激也許重要,但本地景致卻帶來一份親切感覺。其他類型電影裡常用香港實景的,還有杜琪峰的一系列電影。

當然,有時也許因為環境限制,部份製作也會是以虛擬佈景配上後期加工。不過,基本的原則,就是要具其實感,因為香港觀眾對有關地區非常熟悉,有甚麼不接戲或是過份虛假的情況也很易看得出來。

「不接戲」也許是製作環境所限,又或是市場不在香港云云,但是有些時候看起來也會在意。就以杜琪峰的《文雀》為例,這邊箱說是由上環到中環的路程,另一邊箱卻看到「觀塘青年桌球會」的霓紅光管招牌。過份虛假的例子,則有《72家租客》的旺角西洋菜街的街道與地鐵站,看起來也令人感覺奇怪。

香港實景拍攝,當然不及內地或澳門這麼方便,一來香港地少人多,很多拍攝場景若依正常方法,製作時間很久。若不用正常的方法,則需要整組人員靈活配合方能成事。在今時今日香港市場看起來大不如前的今天,能看到香港實景拍攝的電影,真的要好好珍惜。

Previous

產量不多:阮兆祥

Next

《竊聽風雲2》之色盲測試

3 Comments

  1. 講真,有香港實景亦唔代表有親切感。

    究竟係香港值得攝入鏡頭的地方太小,定係政府安排可以拍電影的地點選擇太小?好似來來去去都係那幾處地方:旺角鬧市、銅鑼灣鬧市、中環內街、中環半山、廟街、九龍灣/觀塘/沙田等工業區內街、西九爛地、啟德爛地、將軍澳工業村。鬧市拍戲,人係多,但拍完出來睇到成班人「圍觀拍戲」,效果突兀。在山卡啦地方拍,又另一個極端,冇人冇物欠缺自然。

    鬧市拍戲+現場控制得宜+適當數目臨記扮途人,其實幾重要。

  2. 迷逃小書童華安

    「虛擬佈景配上後期加工」,加工得好係慳好多的,至少在街邊拍唔洗煩:
    有勢力人士,警察,路人,天氣,租場時間…

    甚至我覺得香港應該大力發展虛擬佈景和後期加工業!!

  3. 一代宗師

    事隔多年,「省港奇兵」仍然是實景拍攝的表表者。

    阿杜拍戲,一貫慣例,大概不會離開公司範圍一公里以上,其中,公司的洗手間上鏡率之高,可成為香港地標!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