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播出港台製作的《鏗鏘集》算是具水準的電視節目,昨晚播出一集「人造色香味」,探討食物添加劑的問題之餘,其實也令人反思添加劑的意義。
相比之下,其實我們的生活層面,「添加劑」也為數不少。
先談談昨晚的一集《鏗鏘集》,全長廿二分鐘講述了食品添加劑的應用情況,其實這個問題當然已不是新的話題,第一節談及的情況其實很久之前談過。較為值得反思的,要算是第二部份,當中講述了麵包製作落了大量添加劑的由來,從麵包師傅黃文煒口中,以帶點無奈的語調,講求因為追求口感鬆軟、又要大量生產減低成本,令麵包加入大量添加劑,葡萄麥包不需小麥,而豬骨湯底也不用豬骨。
整集《鏗鏘集》很值得去看,不妨花廿分鐘時間關心一下。
其實「添加劑」的加入,主要是應付市場而設,應付消費者要求所謂價廉物美但又要力久常新的扭盡六壬方法。末段訪問了一家高檔茶餐廳的行政總廚,談及香港很多人只追求刺激而非味道,味蕾已被寵壞。
在節目播畢後,即時到了那家茶餐廳,試了該餐廳標價六十八元的餐肉蛋飯。
的確,六十八元一客餐蛋飯,看來是天價。不過,倘若看到午餐肉的製法不是在街頭買罐頭去製作,而是拿著新鮮豬肉弄碎,接著加入薯蓉,再來拌好後放進午餐肉形狀的容器,壓好成形後切片。先不去說這樣的味道,跟大家慣常看到的罐裝午餐肉相比之下,製作成本高出一大截。六十八元一客價位不便宜,但跟某燒味店的餐蛋飯,不貴不少了太多。從口感看來,的確一分錢一分貨。
不過,人家追求的原味,不是人人受得住。在光顧之時,隔鄰的一對情侶同樣叫了一客餐蛋飯,豈料剛上碟來,連入口也未入口便說要辣椒油,並且下了幾茶匙下去。
不能否認的是,很多香港人吃的口味十分重,也十分濃,午餐肉要煎得極香,麵包要極為鬆軟,沒想過這個極限沒可能做到仍去追求,結果市場只能以人造的方法製造色香味。
其實香港人的「重口味」,不止在食的層面,在其他層面也是,包括看戲,包括看娛樂傳媒。
看戲的,有些觀眾的耐性屢見新低,對於一些需要較多時間去感受的小品,便即時嫌淡嫌悶。看娛樂新聞的,嫌一般花思具點分析的新聞淡口,反而只是渴求具話題的緋聞八卦。
香港的傳媒與電影是市場主導,商業營運,結果他們為迎合市場,也要「重口味」起來,令娛樂新聞有時甚至淪為愚樂新聞。要在娛樂新聞看些電影訊息,只能看到來自電影公司沒有轉化的材料。其實現實生活裡,根本沒可能「重口味」,強行追求只會弄得大量味精沾身,對食物本身及進食的人同樣無益。
到底,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種「重口味」?
molittlemo
唉…這是我一直都想不通的問題
究竟…
先觀眾的需要變差…令到供應的質素變差
還是供應的質素變差…才令觀眾的需要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