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盡頭,一個人的存在,到底價值會有多少?當需要抉擇之時,又會怎去判斷?
這類型的題材,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以年青人為題的,有日本的《大逃殺》、也有荷里活的《飢餓遊戲》。而近期將會上映的,則有這部《末日公投》。
《末日公投》英文片名是《The Philosophers》,即是哲學家,故此劇情上沒有《大逃殺》的血腥,或是《飢餓遊戲》的製作。電影以印尼雅加達一家國際中學為背景,描述一班學生在最後一當哲學課裡,來一個思考挑戰。而挑戰的方法,就是全班師生共廿一人處於世界末日之時,需要在一個避難之處居住一年。可是避難之處卻只能提供足夠十人使用的物資與氧氣。各人在開始時會先行抽到自己的身份,師生需要判斷誰有資格存活下來。
電影的製作成本不高,不過在遊戲時眾人會模擬在世界末日背景,需要經過討論來決定去留,並同時延伸到在避難之處一年的經歷。
倘若只是單一次的過程,也許不能達到現在的片長,故此有關的挑戰也不止一次,而在每次過程中,因為不同的位置、附加因素與考量,不同的持分者有不同的立場。不過,電影對於現實的描述,卻來有一定的探究。例如一些人也許從一開始,已不理甚麼,只因為身份及某些人的決定而沒有任何機會。而人性與道德也會因為壓力而有所扭曲。不過,電影並沒有像一般娛樂片來得煽情,而是在適度情況下讓觀眾略為抽離,以審視全盤情況。
電影對於存在的價值,可以看到一些人沒有機會。另一些卻可以因為一個附加原因而逆轉。雖然理論上要理性,但是在實際情況下,理性漸漸變成了另一回事。
到底不同的人存在與去留又怎去判斷?要人家判斷才成的時候,站在被判斷的位置又會怎樣?看來箇中的哲學,已能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表述。在一個人生交叉點之時,觀看一下《末》片,未知又否有另一番的體會與啟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