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導演魏德聖來港,為他監製、馬志翔執導,曙光發行於月底在港上映的棒球電影《KANO》作宣傳,並帶同男主角曹佑寧到臨。從魏德聖對於電影的選材與堅持,也許對於香港影壇而言帶來一點啟示。
回看魏德聖近年共製作了三部電影,包括《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及《KANO》,三部電影有著一些同通之處。其一就是魏德聖對於製作非常堅持,並且十分落本,首部作品更不惜拿自己的物業作按揭。與此同時,電影的演員陣容也不是起用台灣常見的偶像派演員。題材方面,主要是在台灣南部地區的故事,而近兩部更是以台灣日治題材為題,當中觸及的是民族的描述。而在票房方面,前兩者均錄得理想成績,後者現時在台灣則是一票難求的階段。
若果說魏德聖的成功是可以預見的,也許只是事後孔明。因為,魏德聖近年製作的電影成本不低,而每回對於台灣業內人士來說,風險也來得太大。《海角七號》前的好幾年,更是台灣的低潮期。沒有偶像派演員,便代表只能靠故事和口碑來吸引觀眾,還要期盼院商不會提早下檔。魏導對於電影的熱誠,才令這些「奇蹟」相繼出現。
這個情況,在香港來說,也有一點相類似。近年來雖然香港市道看似有其好轉,其實也只是在內強中乾的階段。合拍製作在內地票房表現難料,反觀本土題材電影年漸見成績。雖然郭子健與鄭思傑的《打擂台》並不算叫座,但是卻贏得口碑。前年彭浩翔的《低俗喜劇》與去年黃修平的《狂舞派》,則在票房和口碑上也是雙贏。從製作規模來說,雖然難跟魏德聖的製作相比,但是三者的共通特色,就是對其本位文化與精神有一點堅持。
能夠堅持,相信自己的信念,還要走一段不知市場反應的路,並不容易。彭導與黃導的堅持十分重要,至於魏導的膽識,則更是令人敬佩。
相比起台灣來說,香港的文化較流於潮流文化,故此在拍本土電影的根並不深。而且過往擅拍的類型隨著需要考量內地市場,倒成為了自家的禁區。衝破禁區之例,也許要數到麥浚龍去年的《殭屍》。也許有人指麥浚龍能有資金拍攝,但是有資金並不等於一定願意投資或肯去投資。即使就麥浚龍而言,也曾先經歷《復仇者之死》與《保衛戰隊之出動啦,朋友!》的票房不佳經歷。在可能失敗下仍走下去,非墨筆可以形容,而這些製作人堅持之下尋求進步,則更為可敬。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