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暑假,除了荷里活大片林立外,還有以家庭觀眾甚至少兒童客源為主的電影,荷里活提供大量3D動畫,日本則有寰宇發行每年多賺的多啦A夢系列。即使是內地,於大節上映的《喜羊羊與灰太郎》動畫系列或是像《爸爸去哪兒》的節目也有一定客源。不過,這個市場看來不是港片可開發的境地。
到底,港片因為甚麼原因,在這個龐大家庭市場下絕跡?
先來看看家庭市場,一般而言可以兒童市場電影分為兩個類別,第一個是動畫,第二個就是由兒童主演的電影。第二個類別又分為兩個小類,一類是由兒童角度出發,另一類則是由電視台延伸。
不過,以香港的市場環境,看來上述談及的種類通通出現問題。
先談到動畫,香港也不是不曾試過,當年翠華集團便曾投資《反斗高比3D反轉聖誕城》,但最終票房敗北之類,其動畫水準亦令人感到蒙羞。香港雖然在動畫上有一定的從業人士,但是要像迪士尼可以有一個整合,則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而這一點則是香港所缺乏的東西。
至於以兒童為主角的電影,香港近年的例子之一,便有查傳誼執導的《超班寶寶》,不過諷刺的是,即使是女主角也需要從韓國找來「外援」。因為觀眾看兒童主演的電影,很多時都希望看到童真,這點正是香港不少小童欠奉的東西,因為他們早已被家長催谷不同範野的東西。
在先天條件不足,加上兒童主演電影在製作上,較一般電影更花時間。這個主要來自很多時需要配合小童需要,例如每天拍攝時間有限制,並且需要提供一定的休息等。以香港製作本身很緊絀的日程下,強行拍攝,也不見得有甚麼好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