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人魚的文學作品有如山數,電影相關的創作也不少:鄭則士執導《人魚傳說》(1994) 用校園愛情喜劇包裝,是單純講的愛情故事,效果不俗卻走不出傳統格調,是一個香港版的安徒生童話。
相反地《人魚禁地》(2014) 嘗試把這種生物妖魔化,成為嗜血怪物,可惜劇本欠缺深度描述,淪為3D食人䱽的再生。《加勒比海盗4》(2011) 把深化了其神話色彩,創作成一種既神秘而致命的鬼魅。她們憎恨人類的邪惡,卻跟代表人類善良一面的傳教士墮入愛河,這個設計相對完整,然而人魚只是電影的副線分支,未能全面發揮。類型中的破格之作,首選日本漫畫家日野日出志編導的《下水道的美人魚》(1988) ,故事講及一個鬱不得志的畫家,在骯髒的下水道寫生時發現了受細菌感染美人魚,兩者產生感情,最後人魚感染太深而死,男主角也因精神失常而被捕。將人魚從愛情故事,昇華到環境污染,和人類自取滅亡的層面。因此,周星馳的《美人魚》成功與否,取決於如何創作他獨有的人魚世界,捉鹿脫角之餘,亦且被市場所接受。
人魚這個的原型蘊含了「誘惑」和「恐懼」兩個元素,誘惑往往被演繹成愛情故事,後者則讓它們變為嗜血的怪物。要突破這兩種原始意象是種極大的挑戰,也可能是一種電影冒不起的風險。因此,電影取意對倒多於顛覆。反傳統到地,把人類描繪成誘惑和恐懼的主體:美人魚珊珊原本沒有任何感情的慨念,卻受到人類世界的種種誘惑,被人類的食物和感情所吸引;同時人魚族對人類對海洋的破壞充滿恐懼和敵意,這個誘惑跟恐懼的衝突,變成故事的主線 – 美人魚刺客。不像聶隱娘卻帶點《色戒》的影子。這種設計非常新鮮,而且很充滿喜劇處境和浪漫元素。為環保的主題起了個非常大眾化的面貌。
環保的是廣闊的題目,必須選擇一個定位。從「我們的祖先都是魚」來說明, 故事中的美人魚是海生類人猿為藍本而設定的生物。直接來說,打擊美人魚就是人類的自我滅亡的開始。事實上,美人魚只是個載體,說的其實是海豚及鯨魚等魚類生物。電影中從一開始便加播著很多《Le Grand Bleu》 及《海豚灣》的片段,都是有關人類和海豚關係的電影。特別是一些獵殺海豚的血腥畫面,讓內地觀眾以最淺白和容易消化的方法接收保護海洋的主題。當然這不是巧妙的電影技巧,但這倒是有跡可尋。從《長江七號》開始,到兒歌三百首的《西遊,降魔篇》,不難發現周星馳的電影非常著重兒童觀眾。幽默方式和手法的運用也因此而不同。
另外,電影把普遍理解作西方文化產物的美人魚,創作得更中國色彩。人魚傳說在東方文化中有很多變形體:魚、蛇、龍三者經常互相轉化。中國和印度出現大量龍女,蛇女的神話故事。《白蛇傳》也可說是人魚的一種變奏。因此電影把鄭和下西洋跟人魚傳說連繫起來,是一個很好的處理,除了是市場考慮,也跟男女主角的感情線彼倡此和,使人魚之戀再增添一點浪漫。
如果讓觀眾放聲大笑是喜劇成敗的標準,香港觀眾實在難以愛上這條《美人魚》。加上廣東話版的配音效果實在令人不敢恭維,更加影響觀眾的投入程度。然而,以愛情故事來說,總算清新脫俗,情感的悲喜交雜於一線之間,令人印象深刻。周星馳創造下的人魚之戀,在傳說的虛幻中帶點現實,在傳統原形中也有新的角度,而且充分地反映發揮保護海洋的主題。突破了大部份人對他預其中的「無里頭」格局。在《西遊。降魔篇》後,林超榮曾以「我們低估了周星馳的創造力」來評價他近十年的電影生涯,《美人魚》很有力地證明了這個評價的真確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