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頭,無論是大專電影相關學系業作品,又或是鮮浪潮以至是ifva的參賽作品,不少均會以校園作為主題。不少學生以為校園題材自己較為熟悉,於是便可以用來作為自己表達感想的平台。不過,愈熟悉的平台,便愈容易忽略其細節,處理不好很易顯得故事單薄。
就以上周末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放映的六部畢業作品為例,當中一半便以校園作為題材。然而,其中兩部在描述上,實在有不少可改進的空間。
梁漢濂執導《磁鐵男孩》,概念來自超級英雄,描述一位家境清窮的小四學生在校園備受歉凌,而在車房工作的爸爸也勸兒子凡事息事寧人去啞忍。但是當問題愈來愈嚴重時,他最終決定反擊起來,就仿如經常看到的磁鐵超人一樣。
作為畢業作品,電影的視覺效果其實算是不差。短片裡的演員,特別是小演員作均做到主題表達,只是老師的表達卻來得様板呆滯。不過,校園欺凌主題的表達,大部份時間卻來得焦點模糊,當中一位幫這位清貧學生的女同學,在片中作用不明,而片中一些搞事行為例如關燈關房門等,看起來以現今觀眾而言,亦會嫌智商過低。反而片中那個過透爸爸嘔忍主題,在前段不明顯下,後來來得過急,形成頭輕尾重,令故事未說到底已完。
鄭惠成的《殊逃》,以一家學校的資優班作為主題,當中涉及老師欺凌的情節。結果當有新同學走進資優班時,一名被退學的昔日資優班學生陳軍回到校園,即時把資優班綁架起來,並且作出報復之類。
《殊逃》的問題,比起《磁鐵男孩》更為嚴重。《磁》片雖然在表現上智商較低,這部電影就可以用上「兒戲」冠之。電影描述舊年回到校園帶著同伴報復,但卻看不出同伴跟這家校園有甚麼關係,報復動機為零。然後,同學們被追的過程,比起小息時一眾同學在「捉伊人」還要無聊,而跑來跑來則為觀眾帶來訥悶的時間。至於那個被老師侵犯的情節,反而因為整部電影製作的兒戲,看起來還以為只是小事一樁。結果,一個大龍鳳的主菜,卻不痛不癢。
其實,校園題材亦不乏拍得理想的,「講。鏟。片」稍後亦提供一些例子給大家參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