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的美國,種族歧視仍是不時引起衝突的題目,然而這個情況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更為嚴重,也同時成為了不少具水準荷里活電影的題材之一。近年例子包括了《寫出友共鳴》(The Help)又或是《NASA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不過要說到更發人心省的,也許可以數到今年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大獎得主《綠簿旅友》(Green Book)。
《綠簿旅友》屬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以美國南部種旅歧視嚴重的美國為背景,描述一名在夜總會工作的Tony在失業後,家庭遇上困難需要找方法謀生。經介紹下應徵一名「醫生」的助手工作,但是到了音樂廳應徵的他,卻想到工作卻是為一名享負盛名的非洲裔鋼琴家Don Shirley需要到南部表演,需要找來司機兼保安讓Don可以完成巡迴表演。Tony雖然本身也具種族歧視,但是為了糊口只好行事,並拿著視為讓非洲裔人士到南部旅遊手冊的「綠簿」作為指引。
《綠簿旅友》的故事設定,絕對是一個身份與膚色印象的倒轉。而在旅程之中,可以看到六十年代對於非裔人士的歧視,從旅館環境、到晚上能否活動等,均呈現當時的的情況,不用怎樣渲染,也令人看到歧視的程度。Tony這個人看似是粗人一名,但是在過程裡,也不難看到這個人對於家庭相當珍重。相比之下,Don這名鋼琴家雖然才華備受讚賞,但反而在電影的過程中,卻展現這個角色背後不為人知的傷感與孤單。
電影對於膚色上的歧視,可以說是主題。不過電影透過兩個人在這種巡迴表演的旅程裡,同時展現了傳統美國人對於非裔人士的印象,並且予以標籤。不過偏偏Don在行為舉止上,反而看起來還更像上流人士。可是在表演完畢,大家也只視他跟一般非裔人士無異,反而其他同膚色的人,反而對他的行徑不認同,反而變成兩面不是人。如斯的部份,在談及種族之上,有著另一層的意義。
電影雖然談及的題目沉重,但是電影絕不沉重。導演Peter Farrelly在處理上得宜,需要嚴肅處理的場面依然,但是亦加入不少輕鬆的情況。單是看到不修邊幅的Tony如何讓事事拘謹的Don去食炸雞,也看到其趣味所在。片中的公路過程,也不乏看到公路電影的美景,也令電影的節奏緩急有序。而電影到最後的安排,亦符合聖誕觀賞的氣氛。
近年來,荷里活拍下不少談及六、七十年代美國種族題材的電影,而且大家拍得像樣。《綠簿旅友》的獨特之處,不止是不同種族之間友情上的交流,同時也是在過程裡看到兩人之間的互動,也看到在表面以外,兩位角色的背後一面,在演出上來得精彩,也令這部電影不難於影展裡獲得好評。
Jkl
美國人不嬲都歧視 華裔同非洲裔嘅人啦
係啲白痴 港燦成日以為美國佬好好
12
同意,中共害死了几千万中国人,最歧視中国人的是中共。
是五毛以为他们的主子中共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