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全球其他電影市場來說,「片長加價」可以說是香港電影市場其中一個獨特之處。然而,如此的情況,也會令到香港電影市場對片長電影有些獨特之處。到底整個電影市場的影響與形態又是怎樣,「講。鏟。片」將會一連兩稿跟大家探討一下。
其實,「片長加價」這個概念在香港並不新鮮。在八、九十年代,倘若電影片長長達三小時上下時,就會出現「片長加價」的情況。因為當年一般戲院一天上映五場,但片長三小時就只能編排四場,於是就以票價上調來收回成本。
然而,隨著香港近二十年來戲院市場生態改變,先是租金大幅上升,令到戲院有極大的成本壓力。與此同時,今時今日戲院接近全數屬多映廳戲院下,場次編排已夠靈活,故此片長對於戲院編排場次的衝擊更大,也令到戲院對片長較以為敏感。
結果,過去也許片長接180分鐘才算是「片長加價」類別時,漸漸地將加價的片長指標逐步下調,由180分鐘、下調至150分鐘,再下週至140分鐘,到現在以大約130分鐘作為分水嶺。而且,片長從130分鐘開始上調5至10元,到140分鐘上調10至15元,到片長160分鐘上調30元或以上。
不過,要留意的是,即使片長上調30元也好,其實仍不足以彌補戲院在片長損失較多場次的情況。但是,如斯的制度,卻會對片長電影的市場成績有相當影響。到底是甚麼影響?下回再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