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Alex專欄」由Alex提供圖文,逢星期日刊出,敬希垂注。)
毫無疑問,對於一些報章機構來說,執錯字是文字工作者十分重要的部份,這除了工作者的應有責任外,還是顯出對工作的專業與態度。可是近年筆者卻發現有一個情況出現,未知是執筆者忘字,還是校對者看漏,文章報導中總會有一些錯字出現,而那些錯字就是出現得十分明顯,未知是真的看漏,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以上的圖片是攝於2月16日某份免費報紙的報導,此文報導台灣電影《10+10》於柏林影展的情況,影片的大部份導演均到柏林作宣傳,當中《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也有參與其中,然而這份報紙卻將《賽德克巴萊》寫成《塞德克巴萊》。
沒錯,「賽」跟「塞」的國語拼音是同音的(拼音為sài),而“塞”另一廣東話拼音也是跟「賽」相同(拼音為coi3),可是台灣卻沒有「塞德克族」,就只有「賽德克族」,就算拼音是一樣,部族名或戲名也是不一樣的。
錯字的問題近年似乎是有增長的跡象,其實筆者也很肯定也會有執錯字或執筆忘字的一刻,但是對於一份報紙來說,錯字是一個頗嚴重的問題,就等如電台廣播出現懶音的現象一樣,似乎變得旁人不理,就愛理不理的情況。
這個問題,有關機構是否應該加以重視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