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戲院商會剛於四月二十九日舉行了「全港戲院日」,而全港戲院不論是任何放映格式或是影廳一律三十大元,可是在執行上卻問題多多,到底問題在哪,而倘若日後需要辦同類型活動的話,又可以有怎樣的改善方案?今天就大家一齊來探討一下。

「全港戲院日」的戲票於早上十一時起開始發售,可是大部分戲院似乎沒有為其突如其來的客流作出準備,大都在開售過後呈現「斷網」的狀態,而當中只有英皇戲院用上了虛擬等候室,但是仍需輪候多時。而如斯的狀況,直接影響其他購買非全港戲院日戲票的觀眾。

即使在現場購票,效果亦不見得理想。當中大排長龍之餘,部分戲院亦沒提供分流。

而在戲票售罄過媭漿,部分拍攝網站出現全港戲院日戲票轉售的拍賣,部分戲票價售價跟原本的三十元相距兩至三倍,部分更以非優惠日的原價發售。最終戲院商會在事前聲稱不會出現炒賣,最終仍要致歉。

從整個過程去看,反映出香港戲院商會根本沒有為是次的執行做好準備。

一般戲院的售票網站,根本同時間可容納觀眾購票人數不多,這個情況過去在開始受歡迎的戲票已出現「斷網」無法連接。而全港戲院日反應更為熱鬧,「斷網」幾乎早已預見。

全港戲院日作為「開心香港」活動一部分,本來就是讓沒有外遊的香港人可以藉此參與此活動開心一下,最終換來網上死機,排隊大排長龍的狀況,未開心先受氣。而且,更同時助長了炒賣,還令人以為炒賣便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其實,「全港戲院日」的本來意思,就是觀眾可以用低廉的票價來觀影,而最初的對象則以香港觀眾為主。倘若一早已得悉各院線網站容量根本不勝負荷,就不應以如斯方法執行。

也許換上另一個角度,在執行上或能更易處理。

倘若以香港觀眾為主的話,大家以採用消費券的模式,每位市民可以在網上以自己的身份證或證件登記電子戲票,電子戲票可選取自選戲院一定時間使用。戲院網站以身份證號碼與電子戲票號碼核對。不然可以網上購票後,需到現場核實身份才出票。

其實,要讓觀眾多入場戲觀影也許可以有不同方法,實在不要讓觀眾大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