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別叫我賭神》海報是上月的事,土土的造型與海報風還以為是內地合拍片,看製作團隊才知道是一齣香港電影(有大陸資金投資,但製作團隊為香港)。電影於2019年開始拍攝,最初電影有個非常老正的名字《驕陽歲月》,後來改為《我不是賭神》,最後定名為《別叫我賭神》,免得觀眾把電影與內地片《我不是藥神》聯想起來,以為是同一系列。
電影由潘耀明執導,這是他第二次當導演的作品,潘導是電影攝影師,代表作包括奪得金馬獎最佳攝影的《三岔口》與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攝影的《聽風者》及《竊聽風雲2》等與陳木勝、麥兆輝及本片編劇莊文強經常合作。
吸引觀眾入場的當然是主角周潤發,事實上,一看見發哥的髮型,便對這個賭徒髮型師的角色有所期待。話明戲名叫《別叫我賭神》,發哥在戲中只是一個沉迷賭博的平凡賭徒,與賭神完全無關。近年發哥演慣大人物(《賭場風雲》的賭神、《寒戰2》的律師、《無雙》的畫家),卻少了一份親切感。還記得在香港電影最黃金的年代,周潤發在電影中最令人有共鳴的角色,大部份都是從底谷中反彈放手一搏的人物:碌落山後的賭神、《英雄本色》為兄弟為義氣壯烈犧牲的Mark哥、《秋天的童話》吊兒郎當卻情深的船頭尺、《公子多情》假冒公子的大陸偷渡客、《喋血雙雄》被出賣的孤獨殺手,還有《阿郎的故事》中那位「洗不去當天忘情的罪」的電單車賽車手阿郎。
事實上,自電影約20分鐘後,當發哥飾演的吹水輝遇上他的兒子李揚(柯煒林飾),他的角色設定就跟《阿郎的故事》中那位帶子郎極為相似。在之前的20分鐘,發哥的台詞與對白,令人想起電視劇《親情》中的木咀輝、《縱橫四海》的砵仔糕、《秋天的童話》的船頭尺、《我愛扭紋柴》的吳山水,是發哥那種久違了的活潑佻皮演繹,再加上廖啟智與白只這個風塵三俠的組合,與《秋天的童話》(台譯《流氓大享》)中國同學會的「無柄遮」與「鼓油碟」有異曲同工之妙,令觀眾回憶滿載,回味昔日情懷。
《別叫我賭神》也有向Mark哥致敬的一鏡,就是發哥在屋企的客廳點火把DNA驗證文件燒掉的一幕,我看到這幕時心想:平常人當然不會在家中的客廳燒紙然後掉到地板上,不過,「發哥點火燒銀紙」確實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即使不合理也因為是發哥而得到原諒。
戲份不多的女主角袁詠儀,在《別叫我賭神》中主要演苦情戲,她的結局令人想起她的經典《新不了情》。方中信飾演方中Sir,帶上眼鏡與假髮的他,有點像梁朝偉。黃德斌演笑面虎債主惡人恰如其分,安志杰的江湖大佬對白雖少卻入形入格,王菀芝客串一場戲十分搶鏡,反而蔡一智的跟班角色發揮有限。
《別叫我賭神》片長99分鐘,電影上半部分節奏尚算明快,但中後段浪子回頭的劇情發展便開始集中在父子情,培養感動觀眾情緒。父子情一向是港產片的常見劇情,經典的有1981年方育平的《父子情》,譚家明的《父子》、周星馳的《長江7號》、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劉青雲主演的《忘不了》、《對不起多謝你》、張國榮主演的《流星語》,到近年上映的《一念無明》、《脫皮爸爸》,甚至王家衛的《墜落天使》中描述的一段父子故事,都曾經感動過不少觀眾。
《別叫我賭神》與別不同之處是有個正面的結局,就正如電影中有句對白所說:從迷失中經過風沙找到自我,為老掉牙/感人的父子情加了一筆勵志,加上發哥跑山跑步跑到街知巷聞,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對照,把電影的信息,帶到日子難捱的現實世界,就像發哥為觀眾加油打氣一樣。
梁赞采夫
本来就是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