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新導演而言,社會題材也許是對他們容易審視的內容,但是如何處理沉重的部分卻相當棘手,但是仍有導演能成功對此詮釋。編劇出身的卓亦謙,首部執導長片《年少日記》藉著一名教師現在的處境與過去的經歷,帶來一個人與人之間令人傷痛的主題。
《年少日記》的故事從中學教師鄭Sir(盧鎮業飾)開始,他在學校需要面對學生Vincent(周漢寧飾)的欺凌問題,同時也面對剛與太太雪兒(陳漢娜飾)婚姻破裂。繼而學校職員發現了一封遺書懷欵有學生想輕生,副校長(梁祖堯飾)遂要求鄭Sir作出調查,而鄭Sir亦找來班長(吳冰飾)協助。而鄭Sir在追查過程中,翻閱其年少日記,再度將昔日年少時的經歷翻開。當時有傑(黃梓樂飾)與有俊(何珀廉飾)兩兄弟在大律師鄭自雄(鄭中基飾)嚴厲管教下,自雄經常虐打成績不佳的有傑,而媽媽嘉欣(韋羅莎飾)亦對其丈夫無力招架。有傑在面對家庭期望的沉重壓力下,情況每況愈下卻沒有援手。
《年少日記》作為卓亦謙的首部電影,選擇了既沉重又難掌握的學童自殺與家庭陰影為主題,如斯的題材在情感與處理上的平衡相當不易,不然很易過於失控又或是不痛不癢。身兼編劇的卓亦謙選擇使用鄭Sir的童年與成年兩段經歷作平衡發展,讓成年的鄭Sir仿如再次經歷昔日經歷,並嘗試尋找不同的處理方法。電影在處理兒童被毒打或虐待的情節雖然已作處理,但仍無損對於觀眾的震撼程度。對中單從對白,完全展現自以為成功人士的自雄以至家人之間對於努力但未獲回覆的大兒子呈現不同程度的欺凌。而如斯的經歷,亦對於鄭Sir的人生觀以至態度造成的衝擊也自然地呈現。
雖然電影看起來大部分時間來得沉重,不過卓導在電影裡也有為觀眾提供喘息與希望的空間。而很多時在場面上都選擇讓觀眾留白,倒可讓觀眾有空間來審視片中不同主角的處境。而在流星的攝影下,片中大部分時間採用搖鏡的處理,讓觀眾可以感受到片中角色在面對經歷也種不安,為氣氛營造平添不少味道。
從電影看來,電影的主線在於成年的鄭Sir與童年的有傑身上。當中盧鎮業飾演的鄭Sir在片中成功呈現那種鬱鬱寡歡的感覺,同時對於自己的過去遺憾影響整個人生如何面對不同的人與事。盧鎮業的表情,已讓觀眾感受到那種神傷。然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就是黃梓樂飾演的童年有傑。黃梓樂是次的演出並不容易,當中尤要演繹有種不斷地希望被幻滅到無助的感覺,但他對於這類深沉的情緒演出準確之餘,還是帶到一點童真出來。
配角們的演出亦表現出色,當中鄭中基飾演一名躁狂父親演出自然,完全展現那種對兩個兒子的差別待遇。而韋羅莎的角色,則呈現了那種對於有傑由希望到失望的歷程。陳漢娜的角色在片中其實佔戲不多,但是卻有著相當的情緒起伏,也來得到位。而吳冰與周漢寧飾演的學生,在效果上亦各自表現到在校園面對的問題。而梁祖堯飾演的副校長,則完全呈現那種自大愛面子但表現不屑的效果。而梁雍婷的秘書角色,同樣看到她的顧慮。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片中的一眾角色,都有著不同的自身傷痕,只是有沒有作不同程度的呈現而已,可見其劇本與演出之深。
《年少日記》作為導演卓亦謙首部執導電影,絕對可以用成績斐然來形容。電影裡對於人性與情緒的探討來得深入淺出,而透過不同角色不同環境的經歷,對家庭暴力與學童自殺的題材均有一定程度的探討。而盧鎮業與黃梓樂的演出,更是將觀眾從頭帶到尾。電影雖然看似沉重,但是仍有著一點溫暖與希望,可見電影在編、導、演上的配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