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台灣,本來沒有太大機會能夠一睹即將於7月4日在香港上映的《公開試當真》,榮幸地,昨晚收到Winnie Tsang的邀約,給我screener的網絡連結,讓我可以安坐家中,從手機airplay到電視上,欣賞這一齣由試當真製作、關於香港學生參與2023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DSE)的紀錄片。

紀錄片的主角是準公開試考生滕毅康,影片紀錄了他在考試前4個月的「備戰」情況與及心路歷程,過程真的「有血有淚」,也能讓觀眾感受到阿康的改變與成長。影片的另一條線是關於製作人許賢對於公開試的多年鬱結,如何影響到他的創作及今次製作的動機。片中展現了公開試對年青人成長的影響,也道出了年青人對教育制度的不同看法,是一齣值得家長陪伴子女考生一同觀賞的紀錄片。

年紀半百的我,對於自2012年取代會考及A Level文憑試的DSE公開試相當陌生,但是對於那份面對考公開試的壓力及感受卻相當熟識。我在80至90年代考會考(中五)及A Level(中七),就是這兩場公開試決定考生往後的求學或求職路徑。當年,兩場公開試對於我輩各有不同意義:中五的會考是為預科選科(文、理、科)作準備,如果會考成績太差,也有其他出路,像職業先修學校、高級文憑課程或就業。能夠繼續升讀中六中七預科的學生,那兩年都是為了應付A-Level,取得大學入場券。還記得當年會考放榜下著大雷雨,剛好襯托我看見成績單後的心情,在雷雨下東奔西撲去搵學校的那天,我不經不覺便成長了。沒有會考的滑鐵盧,便沒有之後兩年痛定思痛的發奮向上,每晚與寄宿的同學們挑燈夜讀,把全副心神放在準備考試上。在兩年後A-Level取得佳積,考入自己最想入讀的浸大傳理系。

看到《公開試當真》的後段,感受到現代年青人考公開試的壓力雖然大,但無論家庭、學校、團體或朋輩的支援都比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多。公開試是每個人在學生時代的大事,也是在那個階段最大的挑戰,如何應付,用甚麼方法應付,有多著緊去應付,花幾多時間去應付,都會得到相應的結果。公開試,只是在特定制度下的標準評核,是考驗你當下的準備功夫、方法、時間精神心力付出的一次試煉。就像生活中遇上的每個挑戰,應對的方式其實都是離不開專注、毅力與方法的選擇。

看見阿康與許賢的改變,他們在DSE公開試中最大的得著並不是背誦的文章或學到的知識,而是遇上挫折後的自省與成長,在醒覺後學懂了應對的方法,解開心結,繼續前進,這種經歷與體驗才是畢生受用。人總是要遇上挫折,才會識驚,才會醒覺,才會找到方法,才會成長。

然後,進入大人生活的世界,才是真正打大佬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