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和平執導的《蘇乞兒》近日上映,賣點之一便是部份場面出現3D效果。可是,當觀眾看畢該片的3D版本時,或會對有關的效果較為失望。除了本身後期製作的問題外,電影在投射的光暗效果,於戴上或除去時光度截然不同亦難以適應。
其實這個反差,跟在後期沒有因應3D效果調較光度或會有關。因內文涉及一點技術問題,若不盡不實者煩請各位指正。
現時觀看3D電影時,觀眾需戴上3D眼鏡,透過眼鏡對左眼或右眼視覺信息進行過濾,然而透過左、右眼接受不同信息營造3D效果。不過,正因為要戴上眼鏡,故此其進入眼鏡的光源,便會跟不戴上眼鏡有所不同。
早期的3D眼鏡,其「入光率」大約 只有原來的一成左右,即使像現時較新的RealD術,其「入光率」亦只有原來的兩成。故此,在本質上其實在同一光源下差別很大。
部份3D電影,便後期時會採用將光度較高一點,以抵銷部份仉戴眼鏡下光亮度不足的情況。而絕大部份這類電影都會要求觀眾全片戴上3D眼鏡以配合全片3D效果,故此即使感覺有點暗,也不致時光時暗的情況。
《蘇乞兒》的3D問題之一,便是觀眾要兩次戴上眼鏡,在眼睛觀看畫面的光暗度有著數度的反差,感覺不佳之餘,而3D畫面看來沒有特地調光一點,以致戴上眼鏡看起來有點暗。其實與其這樣,也許不如嘗試多花一點時間做到全3D,並在光度作出調較,不然直接只推出2D版本好了。
Tony
更麻煩的問題 (以下有劇情), 是第一次3D一大段, 有周董(白色造型)的”幻想空間”有3D, 和周迅的真實世界 (黃山美景)平行剪接, 那些鏡頭不做3D, 才是要不停戴和除眼鏡的原因, 有一下忽然插入一個周董的鏡頭約十數秒, 真是擾民.
此外東touch 介紹過如何把人物從背景”勾出來”做3D… 非也, 所有3D鏡頭, 都是綠幕拍攝那些, 反正要合成背景, 所以大自然(黃山)和最後打擂台都不做3D, 因為把天然光/人群勾出來, 花時間趕不上. (醉拳也是相同原因, 片中醉拳有殘影, 更加難勾出來).
Billy
我記得另一本唔同報系的電腦雜誌, 都介紹《蘇乞兒》的3d是把人物從背景”勾出來”….
J Cameron
因戴上了偏光鏡(polarising filter),及銀幕不是真正的”銀”幕(silver screen),反光不足。兩個因素會令光度不足。
歐十十
有朋友看了《蘇乞兒》,對其3D效果不停狂罵,說「唔知做乜,睇到眼都花!」結論是唔做好過做,好心做壞事!《蘇乞兒》難逃爛片之名,編劇杜緻朗又一次「出事」,睇怕好難翻身了。
一一
根本這次所謂3D是自欺欺人, 逐格OUT出來, 即只是分前後幾個LAYER, 它的立體感覺就像幾塊平版前後移動的感覺,感覺超奇怪, 唔做好過做,好彩佢冇因為3D加價, 否則被人燒戲院都似.
路人
其實所有3D戲院既銀幕係唔同既!
係真係換左個”銀”幕!
KKWS
用Real D的院,用的一定係”銀”幕. 因為反光較多及好.
但行3D機其間,打單眼(數碼平面)同雙眼(數碼立體)光度一定有唔同
再加上3D眼鏡,就出現套片時光時暗既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