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區焯文雖然以執導商業娛樂片開始,然而近年執導的題材卻有相當的社會性。繼《說笑之人》後,新作《毛家》以動物保證為題材,讓觀眾看到在香港拯救流浪動物的情況。
《毛家》屬紀錄片的形式,跟隨著動物保護組織「毛孩守護者」的兩位成員Kent與Jinny來看整個拯救動物的過程。當中包括了到訪不同的地點進行流浪動物的營救工作,當中從捕捉,然而為因不同原因受傷的動物進行救治,繼而就是如何在其營舍照料不同類型與不同情況的動物,到部分最終能找到新的主人等。
《毛家》其實已不是區焯文首次執導以動物保護為題的電影,六年前他曾執導《毛俠》一片,以三個小故事探討這個素材,只是當年雖然內容相當不俗,但在演出與劇本與不太配合。相比之下,《毛家》以純紀錄片的形式,倒令一切更為真實,而且透過Kent與Jinny的第一人稱的角度,更令人看到營救過程的困難與風險之餘,更同時看到不少人的不懂愛護動物之下,養飼反而卻令他們更受傷害。
整部紀錄片分為不同的單元,而當中看到不少領養家庭在初段看到他們領養時與家庭之間的磨合,而到了後段則看到在一段日子後動物的情況得以改善。然而,電影也不是只是一味唱好,當中區焯文亦不忘在片中講出關乎過程的一些殘酷現實,例如部分動物即使營救出來,但是因為不同的原因,最終也難以尋覓領養者,而部分真是在其晚年而不斷承受痛苦,電影對於這些要人抉擇的處境,也如實地反映出來。觀乎Kent與Jinny難以取捨,也可以看到他們對於動有心。
全片的最大的高潮,則是在古洞志記鎅木廠救狗隻的行動。一方面過程見證著時代發展可能會導致一些傳統行業被淹沒,同時也會令一些狗隻流離失所,而當中營救過程每每受到時間、環境與資源的限制,而實際運作亦可以出現未乎預期的狀況。電影雖然看起來有點鎖碎,但是透過兩位成員的軼事,不難看到香港因為環境與氣氛,在動物保護方面較不少國家來得困難的原委。
區焯文也許曾執導《毛俠》的關係,到了,《毛家》在拍攝較為機動的場面時,在滋源不多之下倒算是不差。而電影裡的配樂,亦可隨著紀錄片情節推動,讓觀眾也投入其情緒之下,也算是一大驚喜。
《毛家》作為導演區焯文繼《毛俠》後再度執導以動物保護為題的電影,以紀錄片的形式跟進毛孩守護者,反而來得既更有實感之餘,亦同時可以更能打動觀眾。而觀眾觀賞的過程中,也更能明白動物保護做起來如何吃力不討好與沒有回報,也許對於他們的工作更為敬重。而作為區導的新作,也喜見其進步不少。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