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作者: 華英紅 Page 2 of 3

第三浪電影新浪潮

img_2500

近年喜見香港新年輕導演作品聲勢漸隆,他們的創作考量不再著重內地,目標市場一指方向為:香港,我們比喻這批新電影人為港股的創業版新股票,他們不走大陸票房市場,但一樣有價有市,如:《踏血尋梅》、《十年》、《五個小孩的校長》、《哪一天我們會飛》、《點五步》、《一念無明》、《狂舞派》、《王家欣》等,還有很多未能盡錄,此等景像絕非偶然,這幾年全靠一批堅持拍攝本土香港電影的製作人,只有他們的堅持才有今天的成績。

冇心機拍喜劇

img_2488

杜汶澤冇心機拍喜劇是正常的,回想香港喜劇於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興起,那時香港工業起飛,八十年代股票市場回隱,社會各階層均逐漸富裕起來,逢假期一家大細老友情侶總跑到戲院看戲,由早場到子夜場都高朋滿座,戲院由門口街邊燒魷魚檔到散場後巷的小巴站均熱鬧極了,那時的喜劇電影由鬼馬笑片到武俠片到英雄救美片也能笑過你死去活來,記得父親必入場看的就是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我媽必看高志森的闔家歡和洪金寶成龍的打鬥笑片,再到弟弟就是看周星馳谷德昭潮代的荒誕無厘頭喜劇。直至香港回歸後近十年八載,值得入戲院觀看的港式喜劇少之有少,可以記起的喜劇製作人離不開杜汶澤、吳君如、彭浩翔等…

公平廣告方法

fairad

前幾天,有電影朋友大力推介一個新的手機睇片平台,話說是一位唔識coding的老人家伙拍幾個朋友搞起來的,賺唔賺到錢唔緊要,最重要這個手機平台的意義是 [力撐本地獨立製作],朋友說要留意香港的觀看影片模式開始在轉變中。。。我聽吧,就心存好奇地下載此apps,感覺一下那鼓神奇之處,看看又是「甚麼葫蘆便賣甚麼藥」。

尊重私隱

phonenumber

近年部份投資者喜歡打一個電話來,就要交出他心目中的導演電話號碼,大大聲聲的一個理由:「有戲開!要親自約見導演,What’s app他的直接聯絡比我。」我時刻心中會彈一句出來:「想你當我是黃頁?定還是1083?!」

記憶力

memory0

智能手機能為腦袋騰出記憶空間,相比以前,每人起碼能記十組八組電話號碼及call機號碼,自從有了智能手機丶有了what’s app 有了QR code scanner後,我們的腦根就清靜了很多。

中國電影80

wutianming

中國電影展2016-11部被選定的中國電影及導演中,我比較喜歡研究吳天明導演,他可以說是近代中國導演中的傳奇人物,認識吳天明除了他執導的經典《沒有航標的河流》、《人生》及《老井》外,就是早年被一篇電影專訪吸引,才開始解讀吳天明導演。

堅守到2047或以後

img_2294

前兩天看到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大大標題寫到《An Era in Hong Kong Is Ending, Thanks to China’s Tight Embrace》專題報導,內文講述中國自回歸後不斷修正香港的自主及開放性,務求在2047來臨時將香港變成為符合國情的一個中國城市。實時想想,不用華爾街日報研究,於這十年八載裡也感受到那鼓原力的存在,事實只不過是你有沒有覺醒?

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img_2142

今天,突然想起台灣國際兒童影展(簡稱:TICFF),因為兒子正在追擊我訂購英文版-俄羅斯動畫短片:We Can’t Live Without Cosmos的情況,所以想起TICFF。 看電影是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神奇體驗:對! 大人是小孩也是,看電影或紀錄片是書本以外的其中一條渠道,讓你在十多分鐘至百多/二百分鐘的電影裡探索大世界,時至今天作為母親的我,其中一條育兒方程式也是選用兒童電影切入。

喜劇

image

近月,投資方表示為配合某些政策,希望開拍港式喜劇,我心中即時想起幾位近代的喜劇之王:Jean-Louis Roubira、Jim Carrey、許氐三兄弟、王晶、劉鎮偉、周星馳及徐峥,除他們以外,我腦內的名單內尚未找到新的佼佼者,而每年東施效顰的作品多的是,大多不為新奇,橋段一抄再抄,而且有些作品更可以用討厭來形容,真的是喜劇作品世界中的大悲劇。但不少投資者依然相信香港可以找到喜劇導演/編劇的。

流言蜚語

BeingCaballero

魯迅先生於阮玲玉死後,懷著悲傷的心情撰寫了一篇「論『人言可畏』」,論盡新聞工作者與市民總愛聽愛說丑聞,尤其是有些熟識的人的丑聞,過程津津樂道,但始終沒有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傳聞是真的嗎?」,魯迅先生在文章中多次提醒人們要設身處地想一想,搖筆即來不假思索的丑聞跟本一錢不值。

Page 2 o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