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分類: 講鏟專題 Page 68 of 154

荷里活電影的中國元素

ID42

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電影市場發展迅速,當中尤以其戲院票房收入大幅上升,甚至有超越荷里活之勢,故令不少荷里活大片,都希望可以開發中國市場的「金礦」。在進口電影限制多多下,也希望藉著跟中國合作在發行上較易處理。然而,很多時候其所謂中國元素的展現,卻令人相當汗顏。

《下女有罪》有一種矛盾叫情慾

image

電影未上映,坊間的「影評」已穿橋或劇透,預告此片有香艷裸露女同場面,亦有導演朴贊郁一貫異於常態的血腥作風。如果你有聽過甚至看過英國小說家Sarah Waters作品《荊棘之城》(Fingersmith),大概都知道改編自此作的《下女誘罪》,不會是個平舖直述的故事。單是以上兩點,大概已經令你聞到《下女誘罪》是不是你杯茶,講多無謂,怕你知太多浪費了親身感受的驚喜與樂趣。

「本土」不是金剛盔甲

image

首先,在本土電影的界別入面,我算不上是老幾,大概只能說是咬緊牙關的其中一份子。我的公司名字叫「香港電影」都不過是瘦田無人耕的畸型現象,你看不過眼不妨多拍幾部陀地戲,我會哭出來。我當然未去到夠資格代表本土電影說三道四,不過作為一個電影製作的初哥,這幾年間,有一點感受可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夠為大家帶來些微的啓發和利益。

下女誘罪:當利益敗給愛與性

image

要談朴贊郁,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原罪犯》,男主角大秀那種不知為何而淪落成為人渣及畜生的命運,而又反覆嘶吼悲吟「就算是畜生也有生存下去的權利」,從地獄般的經歷中爆發出來的愛恨慾仇,是朴氏在復仇三部曲裡把扭曲的人性鑽得最深的一套。

觀影小實驗(5):雜談(2)維多利亞一號

DreamHome

在小研究開始之前,我必須利申,我是一個血腥/CULT/怪異等等另類片的片迷。對於香港,個人最喜歡的是香港70-80年代新浪朝時的電影;將激情,張狂,血腥,恐佈,種種元素放進去香港的公屋,馬路,私樓,島嶼中,往往就是最令我著迷的。所以,那時當知道彭導演會開拍B級血腥片的時候,我是熱切期待的。特別係當知道該電影是同香港人最息息相關的議題—居住問題有關,在觀影時就更覺感同身受。

閒話少提,今次小實驗的對象,就是維多利亞一號。而目標,就是當中的非對白描寫。

紀錄片回想

Film

與兒子到百老匯電影中心連續欣賞了好幾部非主流電影及紀綠片,紀錄片中包括反映社會現實由張經緯執導的《少年滋味》及以觀察型式由Alvaro Longoria拍攝的《洗腦遊戲》,以上兩部不同種類的紀錄片都處理得非常成功,能把真理透過鏡頭告訴觀眾,觀看後,兒子問為何世上會有紀錄片這類型的電影Documentary?

慣性與包袱

Burden

電影跟所有的行業一樣,無論是否建基於創意與夢想,始終是生意的一種,既然是生意,那麼導演編劇演員最後便脫離不了是否賺錢的基本考慮,賺錢的其中一項絕招當然是延續已經成功的方程式,於是我們有看不完的續集片,看到某個導演就直接聯想起某類型電影,看到某個演員便開始抱怨為什麼又是這個傢伙演這類角色。歸根究柢而言,如果不是觀眾用戲票創造出這些數據,電影公司跟投資人或者會更瘋狂的創造一些新東西。

戲院測試:BEA Festival Suite

FWVIP1

位於九龍塘又一城商場由洲立影響經營的Festival Grand Cinema已開業剛好一星期,是次戲院的賣點之一,在於其貴賓影院BEA Festival Suite,到底實際上測試又是怎樣?「講。鏟。片」情報人員便曾到該戲院進行測試。

細水長流仍有機會

Slow

今時今日,香港戲院營運面對著高昂的租金下,很多時都需要看著其電影在票房表現「跑數」,如斯做法亦令很多電影有很「快落」的下場。然而,對於口碑理想的電影,雖然也許慢熱一點,但是只要多給一點耐性與機會的話,也可以憑其耐力有好的表現。而近期的例子,便有娛藝旗下Cine Hub發行的印度電影《把她帶回家》、巴福斯發行的《單身動物園》與高先發行的《嫲煩家族》。

亂七八糟的首映安排

image

隨著香港舉辦首映十分常見,電影公司理論對於首映儀式以至座位的安排相當清楚。可是,昨晚舉行的首映活動,卻出現安排嚴重失當,累得部分觀眾需要走來走去,甚至是憤而離場的狀況。

Page 68 of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