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戲院出現了一個不太尋常的現象,兩部上映逾兩周電影《歲月神偷》與《志明與春嬌》於周四起雖然有多部新片開畫,但上映場次卻不減反增。
也許,該情況反映了院商預計票房上「買大開細」。
還記得四月一日復活檔期多片開畫之時,《歲月神偷》雖然口碑持續,可是卻縮至約七十多場水平,而相對慢熱主打青年至中年市場的《志明與春嬌》更於上映第二周只三十多場。但沒料到復活檔期電影除了兩部3D電影因其票價出現「屈機」式票房基數較高而獲較多票房外,整體入座情況竟不及兩部上映一段時間的港片。
其實,縮場後人座上升的情況時有出現,可是這點並不構成戲院會加回場次的理由。戲院需要的理由除了入座相對較佳外,還是出現大幅度拋離的情況。
以復活檔期電影為例,外語片每場人次平均於六、七十左右水平,三部港片則在四、五十之間,但《歲月神偷》及《志明與春嬌》於假期期間每日平均每場人次逾百,在有著顥著入座距離後,院商以商業原則來說,便期盼兩片增場可以吸納入座以增加收入,故此才會增場。
戲院縮場後增場,其實也同映了一些現象。先是院商已踏進完全商業運作的原則,對慢熱的電影欠缺耐性,另一方面就是院商在預計票房上出現誤差,雖然以場次即時調節修正。不過無論如何,這點也難怪發行公司盡量催谷首周甚至首天的票房,免得到了周末已被縮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