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分類: 講鏟發行 Page 150 of 154

到是是片商還是院商要求加票價?

Picture

正當日前報導觀塘Palace apm戲院於十二月十三日期間票價上調五元正時,大家都想是院商歛財的表現。然而,今天特派員到了同樣也作票價調整時,卻有著另一個版本!
 

特派員前往銅鑼灣的JP Cinema,發現戲院已張貼通告,表示影片《投名狀》及《魔間傳奇》「片約關係」,票價略增,而增幅剛好是五元正。
Picture
同時間,戲院亦張貼了另一張通告,表示上述兩片放映期內,各款贈券、貴賓券、MCL Club會員購票優惠、信用咭優惠等恕不適用,就連長者首場十元購票優惠也停用。

兩部電影同樣加了票價,可以在兩條院線之下,卻有著不同版本。Palace apm是以院商方面加價,包括其他同期上映的電影,而JP Cinema則是按片加價。到底哪個版本才是真?也許稍後當其他聖誕檔期電影陸續開畫時,觀乎票價情況,也許會有答案。

經典廣告之《亞飛與亞基》

Picture

香港的廣告業一向發展不俗,而電影宣傳公司往往都會偶有佳作。不過要數到經典,恐怕上述那個《亞飛與亞基》的廣告絕對入選。

電影由梁朝偉及張學友主演,廣告以他們的童年,找來兩個小朋友扮演。不過觀乎對白,一人問「乜嘢官嚟㗎?」,另一人問「審極都未死?」

其實這裡有著一個故事。

一九九二年七月,《亞飛與亞基》於七月中開始在新寶院線播放午夜場,即是該片會接著杜琪峰執導、周星馳及梅艷芳主演的《審死官》。當時一般電影,在正式公映時,會於上映次播放一次或兩次周未午夜場及周日早場、四點及午夜場次優先介紹。以此推斷,本來《審死官》於新寶院線的映期,僅為三個星期。

怎料人算不如天算,《審死官》票房甚佳,結果在新寶院線上映五星期才換畫,間接亦令《亞飛與亞基》要「被迫」三度上映午夜場。對於將電影作為創業作的UFO電影人公司而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結果,他們在刊登廣告時,整個廣告都有著對《審死官》映期延長有所不滿。

Picture

廣告接著找來袁詠儀、湯鎮業及曾志偉配上對白,要求盡快上畫。

當然,這個廣告另一個令人懷念的地方,就是導演是已故的柯受良。

IMAX 3D版《北極快車》聖誕順勢推出

繼《魔戰王:貝奧武夫》後,位於九龍灣UA Megabox的IMAX戲院已選定了下一部播放的電影,就是零四年製作的動畫電影《北極快車》。而且,今回在票價上還有優惠促銷。

《恐懼元素》發行時的「恐懼元素」

Picture

由梁鴻華監製,時代動感製作的《恐懼元素》,開畫時僅得華懋、元朗及巴倫紐米三家戲院每天共映六場。不過不要看少這六場,一樣有其「恐懼元素」所在!

恐懼的地方,就是「拷貝」版本。

 

正常情況下,一部電影上映時,會被製成不同「拷貝」(copy),情況就如抄碟給不同電腦使用一樣。理論上,「拷貝」的版本該是一樣,因為來自同一個來源。

可是《恐懼元素》的例子,卻有例外。

電影於「電檢紙」上標明著是粵語對白、中英文字幕。而該片於華懋戲院播放時,又真的跟這個情況一樣。

然而,奇怪的事發生了!

「講。鏟。片」特派員到了元朗戲院三院觀看時,竟發現電影播放的版本卻是沒有任何字幕!

根據香港法例,影片播放時,只能播放通過電影檢查的版本。那麽,電影公司給元朗戲院不同的拷貝播放,是否違反了法例呢?大家不妨可想一下。

電影海外票房銷情的常見誤解

Picture

對於一般觀眾而言,認識香港電影市場好像遙不可及。不過,香港電影既是商業製作,認識電影市場其實是十分重要,因為該市場走向某程度上影響了電影製作的情況。

然而,電影市場由於在一體化之餘,卻有著個別地區情況。倘若不懂的話,很易引起誤解。常見的誤解,就是以為電影公司會因電影在外地票房報捷而有收益。
 

一般而言,買片的過程中,無論是港片發行外地,或是香港發行商購買外語片,情況是由原產地區片商自己或透過發行代理向外地發行商洽談。一般而言,外地發行商購片,可選擇購買電影發行、也可選擇購買錄像產品發行或者兩者。

然而,這類交易,一般都是「賣斷」的。所謂「賣斷」,就是海外發行付了一筆過的費用,作為購買該片於海外發行地的發行權。因此,無論該片在外地發行時票房多少或錄像銷情如何,均對原產地區片商無直接關係,因為原產地區片商已在發行時收了相關費用。有所影響的,只是日後該原產地區片商洽談日後新片發行權的情況。

可是,電影票房每每都給人假象,就是海外票房收得情況不少。很多人以為因此電影製作公司會有收益。但事實是即使電影在海外收得,原產地製作公司不會分紅,而海外票房欠佳亦不會虧本。因此,原產地公司與海外發行洽談價錢是,根本是一個「斷估」的遊戲。

當然,例外的情況不是沒有。例外的情況就是外地資金投資該片兼取得外地發行權,不過該情況下,外地公司已某程度上影響了電影的製作情況以迎合該地市場,那便是另一回事。

上述的概念雖然不難理解,但必須弄得清清楚楚,否則便無法再去理解整個電影市場。

《魔戰王》之片名與字幕不協調

由華納發行的《魔戰王》(Beowolf)昨天已在香港開畫,並提供了多種3D技術播放。然而,當大家開始觀看電影直到主角Beowolf出場的時候,便會開始出現一個源於片名與字幕不協調的問題。
 

《魔戰王》中文片名副題為「貝奧武夫」,而該副題發音又跟英文的Beowolf有點像,大家也會以為字幕上打出的主角名字應是「貝奧武夫」。怎料,當入場後,主角出場時,字幕將他的名字打成「貝武夫」。結果是,觀畢全片也沒有出現過「貝奧武夫」而非「貝武夫」,令人看得一頭霧水。

其實這個問題,源於宣傳與發行部之間的不協調。

發行部負責影片發行,當中會包括字幕翻譯的環節。至於宣傳部,則負責電影宣傳事宜,而片名名稱也會屬宣傳範疇。當電影片名使用角色名字時,就要十分小心。倘若片名由發行部先行,便得要通知字幕翻繹使用該名字。如果是先譯字幕,宣傳部應得悉其翻繹角色結果。不然的話,現在便出現片名人物與片中字幕不符。

這個情況,其實可算反映發行商在溝通上出現嚴重錯誤。結果,將自己的內部情況也揭了出來,而且烤貝及海報印好,宣傳也做了,想補救也補救不了。各外語片發行公司實應以此為鑑。

延期上映的常見理由

Picture

 一般而言,電影發行都會有著不同策略,當中不少外語片更會因應情況,有些同步在港開畫,有些則等到一段時間,甚至在其他亞洲地區上映後才正式開畫。延期開畫,也許對觀眾來說不是好事,但是電影公司又有沒有一個好的理由。

今天,我們試從發行角度,考慮一下。

原因之一,就是像「走線」般遷就檔期,這個情況常見於一些非一線電影。一部吸引力中等的電影,倘若火併大片的話,變成炮灰的機會甚高。遷就檔期暫延上檔,或會為電影帶來相對同周開畫電影較高的吸引力。

原因之二,就是配合宣傳。這個做法又分為兩類電影,當中第一類便是一些有機會獲得影展或頒獎禮殊榮的電影,發行公司常見就是在三月奧斯卡頒獎禮前後播其相關提名電影,一來較有賣點,二來萬一電影獲獎的話,可為電影帶來票房動力。第二類就是電影或會邀請到製作人員、導演或演員來港而作出遷就。

原因之三:就是戲院未能如期給予檔期,若電影如期上畫便未能得到預兼的開畫規模。這個情況亦十分普遍,而受影響電影大多延期一至兩周。

其實是上述任何一種原因,目的只得一個,就是希望可以獲得最高的票房收入。至於其他,歡迎各位業內人士補充好了。

外語片的字幕翻譯(一)

Picture

外語電影在香港發行,大多數都會以原聲播出而不作粵語配音。中文字幕便成了該些電影能成功發行的重要一環。

不過,原來翻譯字幕,都有很多的學問,今天就試來看一些吧!

第一點要考慮的,就是字幕的字數及出現的時間應有多少。外語電影由於在語言本質上,跟粵語或中文不同,部份對白又因為演員說得的速度極快,倘若真的一字不漏去譯的話,便會長達數十字。倘若句句也是這樣,觀眾就仿如看書一樣,無法看戲。

一般字幕都不能太小,而每一行最多只能容納約十多字,故此在字幕翻譯時,如果將句子分隔及精簡實屬一門學問,因為不過因此而對電影的原意有所失真。倘若做慣文字上的翻譯,相信初接觸電影字幕翻譯時,也會感到吃力。

其次,字幕要配合情節作適當調動。這個情況,在喜劇裡最常出現。例如一個笑位原版的重點是在後段。但若翻譯字幕後,因文法問題,或會將其重點由後方轉到前方。字幕翻譯時就要注意這些情況,將句子作適當的重組。

單看以上兩點,即使是一部英語的荷里活電影,字幕翻譯也不只是簡單的英譯中動作了。

發行與宣傳公司的關係

Picture

電影發行,除了買片及安排院線以外,宣傳亦是重要的一環。不過很多時宣傳,不能單靠宣傳公司的各類廣告便算。早於電影宣傳之時,也許觀眾已可於戲院觀看其電影的預告片段。而因應不同情況的宣傳模式,發行與宣傳也可有不同的關係。


部份院線,便有著「掛鈎」的制度。就以近期電影票房佔優的發行公司為例,旗下發行的電影宣傳,幾乎全是雅德廣告有限公司包辦,其寫字樓位置跟安樂發行位於同一幢商業大廈內,關係密切。

同樣的緊密關係,還包括洲立發行與荃美廣告、天映發行與泛亞宣傳等。

大家所見的例子以西片為主,其實也跟西片的發行模式有關。部份電影,特別是荷里活的大製作電影,早於半年甚至一年前便已開始為電影宣傳,加上外地發行公司與本地發行公司已建立長期關係,不易轉發行,本地發行公司也要早點作相應宣傳。與宣傳公司緊密合作,便可令每部電影的各時期的宣傳更為一致

本地電影宣傳又怎樣?稍後再談。

香港藝術電影的市場

Picture

近十年不少被喻為播放小眾電影的戲院相繼倒閉,佐敦普慶、灣仔新華及影藝戲院均是部份例子,就連常播國片的銀都線也不再存在。今時今日要看稍為小眾的外語片,似乎真的只剩百老匯電影中心或是Palace IFC。

到底,香港的小眾市場是否不能維持?相對於大眾電影來說,小眾電影的發行具一定限制。首先,要有片商看中,然後要找到合適的發行公司同意發行,當中難度已有不少。

不過,更重要的,就是近年資訊流通發達,特別是影碟市場以至互聯網,不少人看小眾電影,由以往到戲院觀看轉到觀看影碟甚至網上下載。小眾電影往往在香港上映時,已較影碟市場為遲,那時對已觀看影碟的朋友,並不吸引。

雖然香港仍有藝術電影的市場,但是現時大部份發行公司都已採用開畫時多院聯播方式以圖獲取最大的首周票房收入。對於需要時間細水長流的小眾電影,真的不易叫發行公司及院商拿出耐性來。

近年能數得出的,也許是百老匯電影中心。不過電影中心在過去十年間,其實也有著自己的取捨。到底如何?稍後會再講。

Page 150 of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