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本篇文章由讀者「灰先生」投稿刊出,特此鳴謝。)
「少林」一直是功夫電影中其中一個最不可或缺的支柱,人道「拳出少林,劍出武當」,足見少林派於武學世界中舉足輕重;「少林」於香港電影的歷史上從何開始,哪時開始已經無從考究,但其武學元素甚至觀念文化都深遠影響著後來的電影塑造。
最廣為人知的「少林熱」,該是由邵氏於七十年代的一系列少林電影中開創出來:《十八銅人陣》、《少林五祖》、《南少林與北少林》等打下了很穩健的根基,到近八十年代劉家良老師執導的《少林三十六房》及《少林搭棚大師》正式把少林的鮮明形象推廣開去。這兩部劉家班的佳作,不論在武術及佛學思想上,都對少林派作了全面的解構;其影響力之強,連遠至跨洋過海的外國人也認得劉家輝先生那光頭和尚的樣子就是「少林」功夫。
後來香港的電影商索性於國內的少林寺取境,起用了當年只有19歲,卻已蟬聯五屆中國武術比賽全能冠軍的李連杰先生當主角,以及一眾國家武術界精英擔崗配角和奸角,結果1982年這套《少林寺》一鳴驚人,把李連杰先生捧上亞州功夫巨星的地位之餘,也伸延了長久的周遭效應。同片的于海、于承惠及計春華等隱伏於野的武學宗師,也因而活躍於往後至今的電影電視作品中。
既是電影,自不然為了增加娛樂性而加入虛構或道聽途說的元素,例如少林弟子總是跟反朝廷勢力扯上關係;又或者少林弟子如欲出山,必先要闖過「十八銅人陣」才算功成。在耳濡目染的傳播下,這些意念也成了「少林」整體形象的一部份。於武術概念上,「少林」精於拳和棍;但後來為了視覺效果著想,把十八般武藝都塞進去,硬推了一個「天下武功出少林」的錯覺出來,那實在是把其他源遠流長的武學門派都輕視了。
預定2011年上映的《新少林寺》,由一直誠心學佛的劉德華先生主演,同片的吳京也曾參演以《少林寺》作藍本而拍攝的內地電視劇《少林武王》。新舊《少林寺》的題材類同,故事都是描寫主角落難後躲藏於少林寺內,習少林功夫意在報仇雪恨,其後於佛家思想引領下釋懷頓悟。劉德華先生對佛學及少林功夫都大有淵源,這次是他繼《大隻佬和尚》後再扮演僧人,且看他能否於兩個反差極大的角色人格中拿捏得當。
新一代電影於舊有「少林」框架下創作,難免舊酒新瓶;但在功夫片層面上,灰帥仍然對《新少林寺》有一定程度的期待。
客席筆者:
灰先生(http://greyman.mysinablog.com)
八、九十年代港產動作片的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