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電影市道欠佳,總會出現一些聲音要求將票價調低。最近金融海嘯波及全球,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焦點影人曾志偉在一慈善活動上,便表示自己若有戲開的話或會減片酬,但大前提是戲院減票價可能更實際。
曾志偉的說法,實在沒有想過戲院實際的經營情況。
香港大部份戲院都位於商場之內,這些戲院大都並非自置物業而是跟業主簽約經營。雖然近十年來戲院在薪酬開支上看來並無太大的上調,可是商舖卻隨著環境改變而有所上調,即使大部份戲院於今年年初已將票價上調約百份之十,但相信未必完全抵消得到成本的上漲。
票價下調,其實觸發的問題不少。曾先涉及的,就是分賬。倘若維持現有的分賬,那麼院商和片商的收入同時會減少。倘若要維持同樣的票房收入水平的話,票價減一成,入場人次便需增加一成一,票價減兩成的話,入場人次便需增加兩成半才能抵消票價下調的損失。以現在觀眾可選擇大量非電影以外的娛樂來說,即使減價兩成,也難以吸引多兩成半觀眾入場。若果戲院所分的拆賬數目不減的話,減票價就等同要片商承擔全部風險。
不過用任何方法的話,減票價只會令片商或發行商收入減少,這只會令發行商在策略上更為保守,並以保本為目標。對於片商而言,更令香港票房變成比雞肋更為雞肋的市場。票房收入減,但片酬居高不下的話,只會令片商考慮電影收入時,會考慮其他更能貢獻票房的地區,進一步令所謂的港片更不顧及本地市場。
事實上,香港的港片也曾於試過減票價,可是成效不大,最終還是收回正價,有關詳情,將於日後另文詳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