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大家對於「夏日國際電影節」將會播出由畢國智執導的《戰.鼓》而興高采烈之際,影片突然取消公映,已購票的觀眾要填表退票,可算是貼手續費買難受。
其實《戰.鼓》抽起,會否跟入圍影展有關?
日前「講。鏟。片」曾報導過香港老牌西片發行公司洲立所屬的洲立集團,與日本的角川集團合併,成為「角川洲立」。然而,這是否意味著「洲立」這個名字真的消失?似乎又不太像。
上圖攝於洲立集團位於葵涌的寫字樓。大家見到二十樓已換上了「角川洲立」之外,不過再細心一看,二十七樓仍是「洲立集團有限公司」,當中包括大家熟悉的「洲立影片發行(香港)有限公司」,而同集團的業務如院線及入門網站依然附在旗下。
不過,公司依舊,卻人面全非。據電影雜誌《Variety》的亞洲網站報導,於洲立任職二十年的總經理人黃秀英,已離開洲立,加入香港的驕陽電影,掌管發行及政策事宜。
有傳驕陽希望藉此更強發行方面的網絡,其實這方面真的有需要。因為現時戲院發行某程度上影響電影的上映機會。但到底黃秀英的加盟,會否為驕陽再度開拓市場?則拭目以待。
八十年代的動畫《變形金剛》,今年被拍成荷里活大片。雖然真人版《變形金剛》已於亞洲大部份地區開畫,不過香港卻要到下周才正式開幕,只是較日本早一點而已。
也許很多人都問,何以會這樣?
要了解問題,先至了解不同發行公司的策略。因為發行影始終是一門生意,賺錢遠比觀眾利益重要。
《變》片首映選擇了在韓國首爾舉行,該地早開畫十分理所當然,而台灣及泰國亦是六月底開畫。至於內地,亦於上周開畫了。有不少說法指《變》片香港票房押後,有避《虎膽龍威4.0》及《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之嫌。
其實真人版《變》片很易被界定是以年青一代為市場,跟同樣以該個市場的《哈》片相若。如果發行公園欲採用大量戲院同時開畫的策略,兩者同日開畫,機會較少。
不過,這類發行策略,難免令人感到發行商只著眼首周數字,而對電影的勒力欠缺信心。但事實是,現在所謂的「大片」,觀眾著重開畫數字,所以因「以量取勝」以押後影期,已不在新鮮。
近年香港都出現不少獨立電影,不過其實對很多獨立電影的製作人來說,獨立電影拍畢後,如何可以行銷,卻是一個大問號。
對於獨立電影來說,質素好壞固然影響發行成數,但發行方式同樣重要,大家又知不知道?
好的發行策略,令獨立電影不單可在本土市場能在電影專題播放,甚至可在藝術戲院或商業戲院獲得正式播放的機會。除此以外,發行公司亦可讓電影安排在不同的電影節報名,嘗試令電影可在國際電影獲得上映機會。此舉亦令製作人可以有更多機會繼續在行內發展。
獨立電影分為長片及短片。一般而言,兩者分別會以片長作定義,並以六十分鐘作為分水嶺。短片相對長片來說,在戲院以商業形式播放的機會較少,不過短片對於國際電影節來說,市場需要卻相對地多。因此,兩者應有不同的發行策略。
但是,怎樣處理自己的電影發行事宜?下回再講。
傳統以來,優先場的定義就是一部電影正式在戲院開畫前,前在開畫前周末及周日播放特別場次。過往戲院會以早場、四點場及午夜場為主。雖然現在戲院營運未必行這套,但播放場次一般只會以兩至三場為限,如近期的《綁架》及《跟蹤》等。
不過,近期的西片發行,卻將所謂的開畫日期,變得可有可無,大家又知不知道?
就以近期西片《虎膽龍威4.0》為例,雖然聲稱開畫日期為七月四日,但是卻於六月廿八日起來個一連七天的「全線優先場」,當中不少戲院所謂的「優先場」,竟是一天連同早場及午夜場共播七場,這種播放模式,根本與正場無異。
同樣的例子,在今年二月的西片《冧歌有情人》亦出現過。電影初時稱於二月十五日開畫,但後來開畫日延期一周至二月廿二日,換來的竟是二月十四日至二月廿一日播放一天多場的「優先場」。
這類所謂的「優先場」,根本就是「掛羊頭賣狗肉」。明明一早幾近全線開畫,又死口不認,那麼真的現在開畫又要看風水來揀日,不合心水的就來個「全線優先場」?還是發行商發行策略錯誤又不想承認,文過飾非的「另類」方法?
當然,另一說法是,在影協報表上,報稱開畫日有極高的累積票房收入。
但是,這樣自欺欺人,那麼開畫日期的意義是否蕩然無存?
近年香港戲院的票價,雖引入了全球獨家首創的按片長收費的模式,過往片長逾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票價較正常高出十元。不過這一套到了今年,卻變得十分模棱兩可,而片長一百三十九分鐘的電影,更是奇怪。
雖然在票房報表中,《老港正傳》票房上一直比起同日開畫的《綁架》為佳。但不少朋友報稱,他們發現觀看後者人次較多。而近年以「隨機應變」見稱的院線已於明天起將兩片減場,所所見《老港正傳》剩下的場次竟比《綁架》更少,實在奇怪。
不過,更令人謎的情況還有!
當大家細閱今天黃昏六點場於UA時代廣場播放的《老港正傳》場次,竟然發現戲院前七排共八十三個座位,竟然已被買下。雖然可能大家對電影熱心,不過正常售票情況下,理應每行會有散位剩下,而購票也不太規則。何以現在見到那八十三個座位,竟比起六合彩攪珠前更整齊地排列?
不過,既然如斯熱賣,何以選播的UA時代戲院翌日不再為該片排上任何場次?也許自從影藝結束形象後,愛國及愛港也許會轉到毗鄰的銅鑼灣區吧!
對於這個謎,不知衣兄枉或Adam井又有何高見?
之前曾以西片《海神號》作例,說明了在電影放映上片商與發行商有著不可或缺的唇齒相依的關係。不過,到底何謂分賬。
要理解分賬,先要明白當大家購票的時候,假設一張戲票票價五十元正,那麼那五十元的收入,並不是只屬於戲院本身。因為戲院要靠發行商提供片源與拷貝,才可獲得在戲院放映的授權。故此理論上,戲票一般是戲院商與發行片商在對分。問題只是怎樣去分。
一般情況下,拆賬就是指戲院商與發行商對分收入的比例。而這個比例一般都會按放映電影的周次作為單位。片商會在電影公映的早期獲得較多的分賬,到了第二周後便跟院商對分比例逐步改變,以這個改變一般都有既定的格式和情況。
之前《海神號》罷播事作之所以出現,便是因為片商要求在電影公映的首周,索取票價的百份之六十五的收入分賬。而此舉便令到院商收入少了近三成。而一般電影票房都集中在首周的情況下,決定寧願不播而不肯就範。結果開畫時僅得UA及華懋院線跟隨。
其後,片商再跟發行商均因此事而雙輸,在磋商新方案,所以其後同公司發行的《超人強戰回歸》仍獲多院開畫。
不少片商也曾以降低分賬吸引戲院播放其電影,當中例子便有《我和春天有個約會》。
製作多部由杜琪峰監製電影的銀像影像(香港)有限公司,將於下周公映其公司的新作《跟蹤》。雖然《跟蹤》近日來開始了不少的宣傳,例如在巴士站使用雙燈箱宣傳其電影。雖然電影有近期常叫人去跳舞的港姐徐子珊及幾乎跟杜琪峰電影掛鈎的任達華,但電影在宣傳效果上,竟不及幾不多時候開畫的電影,如《每當變幻時》及《戲王之王》,主要原因是該片已予人倉底感覺。
銀河影像近年在製作上十分奇怪,很多電影如《跟蹤》,《文雀》等拍攝多時仍未埋尾。而有關製作公司卻每每不依開鏡次序開畫旗下的電影。例如杜氏早排便完成自己的《鐵三角》。這樣的製作模式,難免予人一種「不務正業」之感。 而對於這些已擺放多時的「倉底」電影來說,在宣傳方面亦不容易。雖然宣傳公司近期已向各大傳媒派出不少新聞稿,可是這些新聞稿講的消息,例如任達華增肥及減肥等已是明日黄花,對觀眾而言亦無新意。 電影公司將電影先行賣埠,再慢慢想如何在港發行,難免令人質疑,這些電影是否仍將市場放在香港觀眾身上。
上述海報,是否似曾相識?
看到梁朝偉及金城武,或許會聯想到是甚麼戲了。上圖就是去年聖誕檔期電影《傷城》的韓版海報。而由於兩名主角均為韓國觀眾所熟悉,所以也能在韓國戲院公映。《傷城》五月三十一日在韓國開畫,而早於四月初已在首爾的戲院提供資料單張。
韓國開畫首周,票房第三,僅次於荷里活大片《加勒比海盜:魔盜王終極之戰》及全度妍康城影后作品《密陽》。不過,在入場人次上卻差得遠。前兩位在首次周末入場人次分別是二十二萬七千及十一萬四千,而《傷城》則僅得萬九入場人次。而《傷城》在首個周末,全國則只得五萬七千入場人次,絕對不能說好。
韓國在上映時,片名除將《傷城》漢字韓讀城「상성」外,還加上副題「상처받은 도시」以解釋其意思是「傷痛的都市」。韓版電影海報共有四款,不少款式跟香港版本不太一樣。
不過,也許最令香港觀眾驚訝的,就是級別。韓國方面把《傷城》的級別訂為「18歲以上觀覽可」,即是等同香港的第三級別電影。也許大家都不明所以,但實際原因是電影跟黑幫題材相關而起。
港片近年能在韓國上映的例子不多,《傷城》上映已算難得了。
Powered by WordPress & 本著作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香港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