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按:本篇文章由讀者「灰先生」投稿刊出,特此鳴謝。)
誠言,若非丹爺在《關雲長》中示範了數場高水準的武打戲,此片將會更加難堪。
劇本無法取得大部份人的認同,換來的恥笑不在少數。儘管心態早已自行調節,戲中只是兩個喚作「關雲長」和「曹操」的角色,人物關係也跟三國演義稍有相似(其實觀其造型,要代入三國時空亦非易事);但這「獨立故事」中也存在啼笑皆非的犯駁,彷彿全部角色都在整蠱一個「關雲長」。
劇本不再詳述,灰帥只著眼武打戲。幸好,「關雲長」跟「孔秀」及「王植」的兩場決戰為瀕臨離場邊緣的觀眾注入為之一振的嗎啡。
高水準,不在於場面架構,此在《狄仁傑之通天帝國》鬼市一戰中更見出神入化。《關雲長》到位之處,是重現電影中久違的兵器神髓。
每種兵器均有其特點:有輕有種、有長有短、有剛有軟,各擅所長,耍起來也有不同姿態。劍走輕盈,矯若游龍;刀走剛猛,大開大合;棍柱無鋒但靈活多變,既攻且守。近年來電影界像忘記了這類細緻的考量,反正演員拿著「架生」打到人便可以了,視覺效果才是最重要。畫面充斥的是反其道而行的御兵之術:特技效果造成的「自動導向」飛劍、摸不著邊的棍花、有的握著中國劍,卻是像用刀的在劈砍。失去了原則的兵器,是刀是劍也分不清,交鋒對拆也漸流於表面。
《關雲長》中就兵器運用做了一次較嚴謹的執位。
丹爺的一手大關刀,表現了它的「重」,力強進取;卻又粗中有細,於及身扭纏中奇鋒突出。「孔秀」耍的是槍,前刺為主。兩人身處窄巷中,關刀及刺槍的特性就出現了明顯分野。兩種均是長兵器,同受制於地利,但窄巷對劈砍為本的關刀制肘就更大了。兩人其後把長兵折斷,改為短兵相接,觸目驚心。
「王植」用的是劍,那是比一般配劍還要長要寬的大劍;少了一分瀟洒,換來多一分凌厲。劍畢竟無法跟關刀鬥力,只能以輕御重,於對方的開合中伺機而進。丹爺浦一交手亦險告掛彩,及時後退躲開。後來「王植」氣力不繼,始終擋不住丹爺的強勢。最後他自刎的方式,也活用了關刀「重」的美學。
守將「汴喜」手持軟兵器「流星」(鐵鏈繫著的刺鎚),可惜戲中未有於這戰中著墨,相信是怕武打場面過於密集而略過。丹爺「宇宙無敵」的毛病依舊,身中劇毒仍殺夠數十人才倒下。充著「關雲長」武聖之名,這亦無不可。最後未有強手作壓軸大戰,也算是舖排失當。「曹操」及「獻帝」的黑色幽默,甚至帶來了反高潮之感。
丹爺演不出「關雲長」的神韻,那是無可奈何;著眼於他指導的武打拍攝,卻是水準以上,毫不欺場。
客席筆者:
灰先生(http://greyman.mysinablog.com)
八、九十年代港產動作片的狂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