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與內地合拍電影因為可以開拓海外市場關係,令不少電影公司都開拍「合拍片」,可是其水準以至口味卻不為香港觀眾接受。
到了近期,這個情況看來有點例外。
剛於上周四上映的《桃姐》,描述的故事沒有在內地發生,雖然起用了內地演員,故事也是以香港為本位,香港味道濃郁,但電影的投資者也包括了內地的博納集團,也是屬於合拍電影,而電影自開畫以來,無論是香港或是內地票房上也取得不俗的成績。
另一部有趣的例子,便是由彭浩翔執導的愛情片《春嬌與志明》,雖然電影涉及到兩名主角在北京工作的情況,背景以北京為主,不過無論是對白或是口味上,也沒一般合拍片予人雖然作出大幅度妥協,粵語粗口繼續橫飛,依然可以II B級過關。
其實過去「合拍片」予人一分期盼,就是可以開拓內地市場。不過對於內地市場的觀眾來說,香港電影與內地電影不同之處,正正就是一些內地電影看不到的獨特元素。隨著內地自家製作的電影有所進步,當中無論是大製作或是小型製作也有成功例子。倘若香港製作人只為融入內地市場拍一些以為人家會合適的電影,反而會令人感到不夠地道而拒絕入場。
其實,合拍電影一直都不是要求只向內地投懷送抱,看看台灣與內地合拍的電影如《星空》或是《愛Love》也不用這樣。香港的製作人在近年那些不倫不類的合拍片於中港兩地也沒市場之時,也許是值得反思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