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標籤: 影人影事 Page 20 of 541

Alex專欄:頒獎禮賽果 = 影迷心水 = 選舉?

Picture

(「講。鏟。片」:「Alex專欄」由Alex提供圖文,逢星期日刊出,敬希垂注。)

電影工業為了表揚每一年電影的成果,世界各地均會舉辦一些大小類型的電影頒發禮,除了讚揚當年付出努力的電影工作者外,還可以推介當地於當年最精彩的電影,給予世界各地的觀眾,當中以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法國的凱撒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等等;當然,也有一些電影頒發禮會表揚全年最差的電影,就如美國的金草莓獎。

周日講鏟片:「傾城」電影

Picture

黃真真執導的《傾城之淚》上映,成績如何也許大家入場後自有分數。然而以「傾城」為名字的華語電影,其實為數也不多。

最經典例子,便是八四年的《傾城之戀》,電影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由許鞍華執導,周潤發與繆騫人主演,至今也算是經典電影之一。

即使不用「傾城」開首的,也為數不多,最早期便要數到一九六二年的《一笑傾城》,電影由黃鶴聲執導,林鳳、林家聲與半日安主演。但若要數到大製作的話,便要數到七五年由邵氏製作的《傾國傾城》,電影由李翰祥執導,邵氏旗下演員傾巢而出。

若要數到是「傾城」的遺珠,也許九三年的《一刀傾城》便屬於這個例子,電影由洪金寶自導自演,合演的還有狄龍、楊麗青及當年仍稱為倪星的鄒兆龍。然而題材不算吸引下,即使排在暑假檔期,也只能上映一周。

新媒體的自主空間

Picture

近年來,雖然傳統媒體如報章與雜誌仍然存在。不過新媒體發展更為迅速,在網站發展已八八九九之時,最新的還有網誌、微博及Facebook。對於不少機構而言,如何將新媒體分類,認可那些又不認可那些,也許都有著自己的原則。

相比起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的入場門檻大大減低,也令這些新媒體出現的形態有著無限的可能性。以網誌為例,有人會以自己日常的所見所聞結集而成,有些則像「講。鏟。片」以專題文章佔去幾乎是全部的內容。

不過,對於一些機構來說,怎去認可則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在過程當中,難免碰上一個問題,就是為何媒介相若,何以有些獲得認可,有些不獲認可。

認可的要求,因應不同的情況有所不同。如想要求獲得公關公司做到仿如「星級博客」出席不同產品試用的話,那多些不同產品便是方法。不過,這樣的關係,未必是今天想談的一類。

以電影這一門來說,倘若希望做到人家認同是電影媒體的話,便需要有同等的內容程度。長期穩定地去寫電影相關文章,幾乎是先決條件。當然,用的模式不一定要文字為主,情況就如一些專欄可以是四格漫畫。持之以恆,以認真態度看待的話,總會有著一定的認受程度。原創內容,其實是人家認受的重點。

新媒體可能性其實很多,有些人會嘗試追求認受,但只要自家堅守原守,認真看待,從心出發發展的話,早晚也能點石成金,認受與否,也許不再變得重要了。

無獨有偶的黑白套紅海報?

Picture

香港每年上映電影的中外電影合共有約三百部,當中海報設計有時概念難免有點相似。不過在過去兩個星期,卻有四部電影海報有著相若的特色。

大家觀乎上圖的海報,又能否找到同通之處麼?

上圖所見的海報,上方便有兩部二月十六日開畫電影《爭女特務王》與《爛賭夫鬥爛賭妻》,下方則有二月廿三日開畫的《滅口佈局》與《星光夢裡人》。四部電影海報設計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就是同時採用了黑白相片為海報基調,而文字方面更是巧合地以紅色為主。

的確,在一眾不同顏色的電影海報裡,以黑白作為基調看起來也許較為突出,而紅色字於黑白的海報裡也是最為搶眼的顏色。可是當四部同樣是黑白套紅的海報放在一起之時,看來其突出的效果卻即時消失了。

英皇電影更新品牌商標

Picture

相比其他行業而言,電影公司的商標一般都甚少更新。近年來主要的更新例子,也只有洲立發行。然而,近期投資香港製作兼外語電影發行的英皇電影在香港國際影視展前,更新了其品牌商標。

Picture

舊的英皇電影商標,以金色為主色,「英皇電影」四字以明體字型展現。新的商標最大的改變,就是商標的顏色由金色轉成墨綠色。而無論是皇冠的標誌、中、英文字體也較以往有所不同。

過去英皇電影的金色品牌,也許跟其英皇集團的其他產業如金融或珠寶有點關係。起用墨綠而不用金色,即時予人的感覺就是減去不少俗氣。中文字型上的改變也可以減低一般明體予人保守之感。

今年是英皇集團的七十周年,未知是否其電影產業需要有新的氣息,順道改改商標。新的商標也開始在近期發行的電影,如與娛藝聯合發行的《草食男の桃花期》可看。大家又怎看英皇電影這個新商標呢?

周末講鏟片:刀仔鋸大樹

Picture

本周開畫的內地電影《失戀33天》雖然只是890萬人民幣的低成本製作,可是去年年底在內地上映時,最終票房超過3.5億,令很多業內人士感到意外。同樣以日數為題能以低成本達至不俗票房的港片也有例子。今天介紹的《表錯7日情》便是屬於其中一例。

《表情7日情》故事十分簡單,主要描述葉童的丈夫因欠稅畏罪潛逃,被法庭執達吏暫時封屋七天,結果葉童飾演的耐冬要與鍾鎮濤飾演的李度在七天共處一室。要談劇情的合理性,也許看得一肚氣,不過當年看起來,至少入場觀眾在觀看時沒有想到這裡,也許表示了電影也有本身吸引之處。

拿著離島一家屋為主題,成本不會高得在哪裡,結果電影於八三年九月暑期後開畫,竟然錄得票房千五萬。成本效益絕對是以秒數計算。難怪在兩年前,導演張堅庭曾將電影重新包裝成由賀軍翔與李小璐合演的《7天愛上你》。

開畫票房:奧斯卡得獎片表現理想

Picture

踏入三月,雖然昨天共有七部電影上映,不過在大眾吸引力上一般,即使有3D電影開畫也好,結果整票房還是只有199萬,較上周四下跌接近一成。而大部份 電影於入場人次也只在30以下,表現也不理想。

開畫電影方面,以得利發行的《幽靈車神3D之死神復仇》表現較佳,電影首天於32院映165場下,錄得42萬的成績,然而在撇除3D因數下,每場人次只有27水平,整體而言票房成績表現不算理想。《幽》片首集評價不理想,續集加上3D反而更令不少觀眾卻步,也許導演票房不佳。有趣的是,電影的入座水平跟同日開畫由洲立發行的《意大利驅魔實錄》相若。洲立發行的《意》片昨天於20院映94場下錄得16萬,觀乎電影宣傳期較短關係,電影看來以其三級獵奇作賣點而言,算是有所交代。

兩部華語電影同日開畫,票房表現卻相距甚遠,當中安樂發行的《失戀33天》首天於28院映138場,結果首天進賬19萬,連同優先場累積達21萬。《失》片為去內地愛情小品票房奇葩,不過在香港不少觀眾先入為主地對內地電影有所拒絕,而演員陣容也未算吸引下,其首天票房表現已算有所交代。黃真真執導的內地片《傾城之淚》則獲得「一殼眼淚」的成績,首天安排於17院映70場下,開以五萬九千開畫,每場人次僅為13人。當中除新寶旗下戲院四錄得介紹七千多至九千多票及嘉禾旺角接近五千的成績外,其餘院票房只在三千以下。《傾》觀乎海報甚有抄襲韓片《真的愛你》之嫌,加上其老套的預告,看來上映只是當上砲灰的位置。

小眾發行電影方面,也同樣出現懸殊的情況。高先發行的《伊朗式分居》挾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之勢,首天於五院映23場,結果以七萬八千的成績成為全日最佳入座電影。《伊》片雖然已是去年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選片,不過奧斯卡獲獎算是帶來一點吸引力,而且高先發行安排的五家戲院全數均是目標觀眾的客源,令其入座理想。驕陽發行的《我兒子是惡魔》雖然沒奧斯卡獎項,但在三院映13場首天亦收三萬二千,每場人次也達38。《我》片在宣傳上重點在其爭議性,也許也算是擊中其觀眾客源。反觀娛藝以Cine Hub品牌發行的印度電影《巴打旅痕團》表現並不理想,首天於六院映21場僅收二萬三千。《巴》是繼一月《阿漢正傳》後娛藝自家發行的第二砲,在宣傳策略上以至戲院排陣上雖較《阿》片有所改善,可是其片名卻予人低俗的味道,令其潛在目標客源因片名而不入場,且看其電影口碑繼後能否有助票房。

仍在開畫電影方面,三部位於票房十大的電影,隨著《幽》片的開畫後,票房錄得平均六成半至七成的跌幅,當中新力發行的3D片《妖夜尋狼:血姬覺醒》雖仍在亞軍位置,但昨映136場只獲23萬票房,每場人次只有17左右,明顯地以票價及場數取勝,累積八天票房達499萬,看來仍可達至六百萬大關。霍士發行第三周上映的《爭女特務王》映56場仍獲七萬二千成績,累積15天達660萬,看來可望最終票房在七百萬以上。上周四開畫的《滅口佈局》昨天縮場四成三映78場僅收七萬一千,累積八天仍只有192萬,看來同期對手太多影響表現。

兩部上周開畫奧斯卡提名電影受到最終獲得五個獎項的關係,於次周票房能達到「止跌」的效果。當中獲得五個技術獎項的《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雖然縮場四成半至21院映56場,不過昨天仍收13萬,票房較上周四只微跌百分之五,累積八天達230萬,但票房上仍需努力。奪得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男主角共五個獎項的黑白默片《星光夢裡人》昨天雖然縮場接近四成至16院映57場,不過票房卻倒升三成七至15萬,累積達154萬,也許完全反映了奧斯卡的票房效應。

值得一成的是,洲立發行由台灣導演鈕承澤執導的《愛Love》表現不弱,次周首天於28院映104場錄得近廿萬成績,每場人次仍在30上下,累積八天連同優先場達374萬,算是為今年台灣電影在港帶來不錯的開始。

雲翔《愛很爛》本月底上映

雲翔執導的第四部電影《愛很爛》雖然於前年年底拍畢,去年也於外地影展參展,不過香港映期卻一直未能落實。在幾經波折後,洲立發行終安排電影於本月月底開畫。

從電影市場看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定位

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也許是香港一直以來最大型的電影節,不過近年來隨著國際影展氣氛改變。HKIFF的定位難免作過多次改動,不過在傳統式下,要同時照顧海外賓客與香港觀眾看來不易。結果,近年來的取態也開始明顯。

近年來,國際電影節一般而言都是一個組合性的活動,當中包括影展、電影市場、電影融資甚至是電影學院或頒獎禮之類。以亞洲地區來說,釜山國際電影節便是循這個方向去走,不過去起上來,當中除了影展與電影融資做得較佳外,其他部分看來仍只在起步階段。

香港的情況,相比之下可說是有所不同。雖然將多個相關活動放在三月發生也只是近十年間的事,不過其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與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融資活動算是辦得不錯。至少國際性的電影專門雜誌如Variety、Screen International等也願意為其活動提供每日專刊。

HKIFF的情況,則相對尷尬。由於電影節期在三月下旬,不少電影相是預留給康城影展的話,便不能於康城影展前放映。也許,外地會以電影節來展現其地區的電影實力。這個情況於兩年前出現如《打擂台》、《人間喜劇》這類電影時還可以,但去年和今年在選片上,也許沒有這麼旺盛。要是濫選,也許敗壞其品牌。

看看今年HKIFF只有八部電影作世界首映,大都以港片為主,大抵也明白其困難之處。選片沒有太多世界首映下,也不易留住外國賓客。誠然,不少外國業界人士於三月來港,大都主要是看Filmmart和HAF。

結果,HKIFF卻回歸了最初的角色,就是為香港觀眾提供不同種類的電影。雖然這個定位看起來沒太多特別,不過在不能取得太多「世界首映」或「國際首映」,又要跟近年流行的非法下載對抗,選一個具水準的節目配套。一來可展現影展總監的能力,二來也可讓觀眾在大銀幕看其重要電影。看看今年的選片,不計較華語電影數目不多的話,整體看來,也許比起去年更好。

與此同時,電影節節期也回到最初的十六天,但礙於要配合Filmmart等活動下,這兩年節期又未能落在最好「吸客」的復活節檔期。

也許不少朋友會問,為何電影節不像過去延至至廿天,便可利用復活假期爭取票房。可是,展期太長,對於電影節的工作人員造成的負擔更重。當外地影展展期一般只會密集七至九天,十六天的節期,即使平日沒有日場也好,也對不少人來說太長。

觀乎HKIFF的節期不改,資金不及其他影展下,要「鬥燒銀紙」不可能,鬥「首映數目」也不可以。回到最基本選好片的角色,也許不失為一個可行方向。

香港電影導演會頒發年度獎項

Picture

香港電影導演會剛於二月廿九日舉行春茗,並同時頒獎2011年度獎項,四個類別新演員獎、新晉導演獎、最佳推介電影及最傑出導演也名花有主,不妨先來看看結果。

Picture

新演員獎項方面,五名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中,只有吳千語未有獲獎,並出現兩銅獎的情,金獎由《畫壁》的鄭爽奪得,新晉導演則由獲得金像獎提名的曾翠珊憑《大藍湖》勝出。推介電影與最傑出導演方面,徐克雖憑《龍門飛甲》成為年度最傑出導演之一,惟《龍門飛甲》並未在最受推介電影之列。

Picture

值得留意的是,根據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評選細則,香港電影導演會會員,於金像獎第二輪投票的最佳導演、新晉導演及最佳視覺效果三個獎項,所佔分數比重達四分之一,而其餘金像獎十二個屬會合共比重佔四分一,另外一半則由第二輪五十人專業評審團投票。上述的年度獎項結果,未知會否對最佳導演及新晉導演獎兩個獎項帶來啟示呢?

Page 20 of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