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否近年來影展漸漸由文化活動變成商業活動兼有利可圖的關係,不少發行公司也來嘗試一下以自己的模式舉一些片目不多同屬自家發行公司的「蚊形」影展來。

可是,這類影的成效又未必如市場所料的好,但又何以會做呢?

就以日前飛昇國際於嘉禾旺角舉行的「台灣電影節」為例,雖然選映了三部電影《一席之地》、《艾草》及《陽陽》,可是電影在銷情上並不理想,三部上映一周後,合共票房僅能過萬。至於今文堂本周於嘉禾旺角舉行播放日本電影的「映畫青春察」,首天播放《應援少女啦啦啦》、《築地接班人》及《熊貓媽咪日記》三片共五場,合共票房不足一千二百元。

發行商辦影展,從上述兩個例子看來,其實在票房上可以說是得個蝕字。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有著另一個作用。

搞個影展過來,其實對於發行商來說,成本不會太高,至於選映的電影,也許會是一些原沒打算在港正式於戲院公映的電影。以這個形式播放,倘若票房出奇地好的話,便可拿著該片正式公映。即使票房不佳的話,也可以當機立斷直出音像產品便算,推出時至少有著較多一點的知名度。

不過話雖如此,但發行公司總希望自家辦的主題播放有著不差的票房,不用在戲院「齋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