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賣券的制度,在某些地區如日本十分流行。可是在香港過去出現機會極少,直到近年才開始間中出現。
到底,前賣券的制度對發行有何好處和有何應用策略?
「前賣券」其實這詞語來自日本,意思是指電影在正式開售前,先行發售有關電影戲票的禮券或換票証,觀眾先行購買前賣券,待電影正式開畫時,可到上映的戲院(可以沒限制或指定某些戲院)票房憑前賣券換取戲票,不另收費。
前賣券的發售,亦可以有兩個模式。其一就是只售剪賣券,一般會以較正場票價較低的價錢售賣。另一方式則是以套裝形式發售。發售的前賣券也許票價較高,可是得來的除了前賣券外,還有其他相關的電影精品。而前賣券的設計大都會以電影相關的圖案及款式設計,有其收藏價值。
前賣券對於電影發行來說 ,最大的好處莫過於是令電影即時在上映時至少獲得一定的收入。由於不少觀眾為求前賣券完整不欲使用,故此從前賣券得來的收入,理應較該類觀眾在開畫後不以前賣券方式入場的收入為多。同時,前賣券也可以成為電影宣傳的其中一種方法,因為當前賣券售賣時,戲院票房必然提供位置發佈相關資訊。
然而,不是每部電影都合用前賣券制度。因為前賣券是要在開畫前發售,故此若果電影在表面賣點不多而需以口碑帶動票房的話,其前賣券只會銷情慘淡。近年在港開售的部份前賣券,包括《赤壁:決戰天下》、《功夫灌籃》、《MW毒氣風暴》等,全部都會以演員作賣點。沒有賣點的話,也許選用口碑優先場營造氣氛更為奏效。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