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全部絕大部分國際電影節均以英語作主要語言,故此電影也會提供英語字幕。可是,對於大部份以非英語作為母語的地區,本土字幕又會怎作安排呢?
以香港國際電影節為例,大致會分為三類,其中一類便是香港已有本地發行購入,由相關發行提供中文字幕版本拷貝,另一部份本身沒有中文字幕便又認為受觀眾歡迎的,便會使用利希慎基金去翻譯中文字幕,然後在播放場地以投射方式顯示中文字幕來。當然,這類投射方式有一定限制,以香港為例就只能在主要場地播放場次如香港文化中心或香港大會堂才有此安排。
不過,部份外地的影展,即使是任何電影,也會提供本土語言字幕。一個影展選片長片加上短片達二、三百部,那些影展何以不用花太多資金有這樣的本事呢?
其實那些影展的秘密,在於與學界的合作。
外國部份影展,會跟當地大學合作,安排部份電影的字幕由大學的相關外文學系人士負責,如日本研究系負責翻譯日本電影字幕等。用這個方法譯出來的字幕,雖然在質量上或仍有不足之處,不過勝在成本低,而且效果也至少看得上眼。加上相關學系對其文化又有點認識,字幕或更易掌握。同時有關影展亦會招募義工協力,翻譯其他語言字幕來,即使不懂的語言也至少來個英譯字幕。
這個模式的合作,其實是一個三贏方案,觀眾看到本土語言字幕外語電影,影展不用過於花費,而大學亦可藉此為學生提供實際經驗。當然,要做到這點的話,播放的戲院也要同樣作出相應配合,就是提供位置投射字幕,不過做好但無處可播也是徒然。
kk
不止在香港文化中心或香港大會堂才有此安排,在UA戲院如朗豪坊也有安排
video_ng
That’s something I didn’t know. Sounds like a good idea. I really like this kind of article.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