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是奧斯卡的日子,預計有大量的奧斯卡電影陸續上映。當中部分其實已於其他地區上映,但是總有一些在觀畢後是值得反思的。
有幸看過《魔球》(Moneyball)的一片,觀畢後便若有所思。
《魔球》改編自真人真事,描述千禧之初美國一隊職業棒球隊表現不佳,表現好的三名球員被勁旅高薪挖角,球隊班費可以說是極低水平。男主角飾演球員出身但只得高中畢業的球隊總經理,面對逆境時遇上名校大學畢業主修經濟的球員分析員,嘗試以另一角度在極有限資源裡,將球隊贏得逾百場比賽,但成本卻是其他球隊的兩成以下。
棒球對於很多人來說十分遙遠,不過其實相類似的情況,換作是足球的話,情況也是一樣。而換在不同社會環境,也可以套用起來。
原版小說描述的情況,比起電影裡的更為嚴峻。不過即使以電影來看也好,講及的是一種改變現有遊戲規則的做法,在任何情況下,總會令到用遭的人感到不安,有所反彈。而即使有自信也好,這些改變也不見得一步到位。到真的不太到位時,如何適時作出調整,也是值得心思之處。
在任何情況下,所謂的公平競爭,實際上也不一定公佈,也不一定會同在起跑線上。有些時候,損失的東西,也不能以「一換一」的方式來解決。抱著傳統思維,未必能對準問題核心。而改變過後,也不能只是談理論,還有從整體思維上去看。片中畢彼特的角色,在球隊的過程中,也沒有將他神化,同樣描述了他過去的陰影及過程中出現的情緒。
電影有著不少奧斯卡的提名,不過要論機會也許很多獎項有更佳的人選。不過,從電影過程來看一整件事的過程,看著一季球季的變化,卻已是完整。也許對於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的方向上,有著啟發。
的確,電影也許為「講。鏟。片」在今年年初有點啟示,稍後也可望有新的東西推出,到底是甚麼則要密切留意好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