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舉辦了不少短片競賽,如IFVA又或是鮮浪潮等,其舉辦目的均是希望能培育新導演。然而,這批導演獲獎過後,在現實中又真的有多少發展的空間?
相比起其他市場而言,香港短片導演於過渡至長片市場的空間甚為有限。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香港的長片市場幾乎全屬商業電影。對於一眾於短片競賽獲獎的導演,他們所參與的比賽,其準則甚少將商業元素放進去。即使這批得獎導演真的希望走進商業市場,恐怕仍需學習一段時間。就以鮮浪潮為例,雖然有得獎者於銀河影像工作,可是他們在那些也是來個重新學習的過程。
對於一般短片競賽來說,大家會期望得獎者能繼後可以過渡到長片來,就是按著他們的創意和藝術性來拍攝非商業主導市場的長片。雖然這個是大部份短片市場的運作模式,可是在香港卻難以實行。電影行業每每出來的結果,就是連商業片於市場佔有率不高的情況下,藝術電影便更沒市場。現時非本地的藝術電影已無空間之時,又怎可於一般戲院容納本地創作?
換來的結果,就是這批導演在極困難環境下,來作獨立製作,又或是於藝術發展局申請資金拍攝。可是,這種做法每每僅能滿足他們的理想,若要談到糊口的話,則是另一回事。不少得獎者則選擇繼續拍攝短片,並繼續參與短片比賽,可是這個做法只是還原基本地步,沒法跳出短片市場的圈子。
要讓短片得獎導演跳出短片的圈子,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本地短片比賽得獎不足以為他們帶來真正入行機會。得獎電影恐怕仍需到海外參展,為其他市場更為認識後,再建立於行內的人脈網絡,方能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也許在融資上也許更為方便。不過,要做到這一步,所花的精神、時間與心力不少,恐怕又未必是很多人願意花費。
香港的短片導演市場空間不多,真的要藉此入行的話,恐怕機會渺茫。
dada
說得對……
Ryan
也令人十分無奈。
阿昇
想請教一下
網主又覺得拍一段極商業性的短片去參加比賽勝算又會否大跌嗎
小弟可算是半名電影學生
看畢全文有點迷茫…
Ryan
去參加比賽,先要明白比賽的遊戲規則,然後按照規定的框架下完成。
情況就如答會考題目,不跟題目自由發揮,答得怎樣好也只得零分,雖然高分也可以是低能的。
yo
其實外國短片導演不一定會過渡長片市場,很多短片導演選擇拍短片, 並不是以長片為目標,正如舞台劇演員不一定希望拍電影一樣。因為外國短片有獨立的市場及生存模式,很多政府都有funding,又可以於不同的短片電影節巡迴競賽,就像畫展/藝術展一樣,而且創意各樣都不受限制。
不過香港市場不夠大, 又沒有這種文化, 要做到這點大概很難。
Ryan
畢竟香港市場商業味過濃,其他方面的市場太細,恐怕難有生存空間。
過來人
或者要由短片導演過渡為長片導演往往只係我地一廂請願嘅諗法,當中要明白一點係始終電影公司就算要去找一個新進導演,佢地都好少會從短片那個範籌入手,因為佢地畀得你去拍一套長片,佢地會好睇你嘅經驗先,所以情願畀機會一啲助導。
另外係根本佢地會覺得短片同長片已經係兩個獨立嘅媒體,唔好話會唔會從短片中發掘新進導演,更甚係連接觸短片都無興趣。
所以短片導演單係以拍短片為目標,繼續去再拍一啲有質素嘅短片會好得多,反之,若想靠此入行,可能連拍短片嘅興趣都無埋!
Ryan
獨立製作與短片製作在港是困難的,但願有意之士能堅持好了。
韋陀
我認為應將問題轉移到劇本創作的問題
正如交章所言由短片到長片的機會實在渺茫
就能夠製作一段短片的能力而言
就受著製作影響的創作產物
我深信能夠寫好劇本但拍不出好短片的人大有人在
基於製作問題
就黃精甫,彭浩翔和麥曦茵三人為例
情況是有目共睹的
製作短片會埋沒一些創作的idea
而能寫九十鈕鐘的好看劇本不是人人做到
但
人人都有嘗試的自由
但
偏偏多數人去急於呈現自己的映像
卻小有人能夠從文字磨練
這是跟本性問題
也歸納了身邊人的情況
Ryan
多謝分享,的確劇本問題在港也是一個死症。
韋陀
我認為應將問題轉移到劇本創作的問題正如交章所言由短片到長片的機會實在渺茫就能夠製作一段短片的能力而言就受著製作影響的創作產物我深信能夠寫好劇本但拍不出好短片的人大有人在基於製作問題就黃精甫,彭浩翔和麥曦茵三人為例情況是有目共睹的製作短片會埋沒一些創作的idea而能寫九十鈕鐘的好看劇本不是人人做到但人人都有嘗試的自由但偏偏多數人去急於呈現自己的映像卻小有人能夠從文字磨練這是跟本性問題也歸納了身邊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