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少媒體也報導由岸西初次執導、林嘉欣及鄭伊健主演的《親密》將參與柏林影展的觀摩部份。
問題來了,到底觀摩部份跟競賽部份有何分別?
其實近年不少國際影展,在播放電影上每每分為競賽或非競賽部份,非競賽部份或會稱為觀摩部份。競賽部份一般均會邀請十至十二套。每個影展對於競賽部份電影有不同要求,有些如釜山的 New Currents 要求是新導演首三部之內的作品,部份影展則沒有這個規定,但又或要求要作該處作國際甚至世界首映。其餘選片則便劃入非競賽部份。
驟眼看來,競賽部份或會被受重視多一點。然而,競賽部份的競爭極為激烈,而且有時入圍的因素又不一定單純以質素去考盧,故此驟眼看來的感覺不一定是實際情況。《親密》繼去年十月的東京電影節後,再次獲邀參與國際影展,即使是觀摩部份,也是難得的機會來。
Ryan
Kefei:何解會有這個定論呢?
Ryan
judy:初次執導要兼顧的東西多的是,難免未臻完善。
Ryan
B_Q:手法跟 5×2 咁…..
Ryan
艾草:倒不如想會否步黃精甫後塵? 😛
Ryan
may:基本上,影展選片又不一定跟質素有關,這個情況已見怪不怪,看看去年的《蕩寇》便是如此。
Kafel
親密在台灣上院線的可能性應該微乎其微,只能等DVD了
judy
我在金馬看了”親密”
有點失望
覺得這並不是岸西劇本中出色的一部
不過林嘉欣的演出非常優秀
B_Q
唉…不是未臻完善….而是真的頗難看呢
艾草
看了星期四場, 真的很難看, 劇本很差, 劇情全是沒有意義的空洞, 好像東拉西扯拖夠個半小時的電影, 不明為何還有機會去柏林觀摩, 是真的讓港產片失禮於人前? 或是一些人喜歡把一些老牌編劇過譽? 從商業角度看, 全片劇情鬆散, 從藝術的角度看, 從影像,風格到陳說故事方式都沒有創意! 應該說抄襲成分很多,作為一個新導演, 為何不藉此反省求進步, 反而還四處去參加影展, 沒有入圍就去觀摩, 作為第一次拍戲拍出這樣水準, 還要去影展, 岸西這位新導演將來還會有進步的空間嗎? 下回她再有新作, 我也只會卻步。
全片不停追溯「三個月前」,「半年前」看林嘉欣和鄭伊健有甚麼情感的曖昧或發生過甚麼, 原來全片到最後, 鄭根本沒跟林有甚麼感情發生, 甚至連曖昧也談不上! 令人覺得林嘉欣之前在雨中追著鄭伊健的車, 注視著他的眼神, 原來只是一廂情願, 甚至有點神經。 這是岸導演拿捏劇情的失敗, 是任片一個很致命的敗筆。 大家還不斷奉這部戲和這導演上神檯, 添上大堆讚揚的句子, 為空洞的劇情額外加上深層的分析和意思, 這是支持這位導演的方法, 還是推她往終點呢?
may
不出奇,我一直認為在香港的電影圈裏是很講資歷和江湖地位的,只要你人際關打得好,就算你拍的東西不好,也必有人為你吹捧讚譽.
艾草
讚同, 另外, 都要導演本身自認有資格參展才行。其實, 一切都假, 最恐怖既係投資者肯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