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發展局近期便嘗試救救一潭死水的香港影市,推出了一個名為「香港電影New Action」計劃,希望藉此重新開拓日漸萎縮的東南亞市場,並向市場推介新世代導演,為電影業界接捧人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到底,這個方法能否力挽狂瀾?
其實香港電影在電影市場開拓方面,近十年可算是停滯不前,主要原因就是太多片商過於對簡稱CEPA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過份存著希望,於是乎香港開拍的電影大部只看著內地的市場,變成了一部香港製造但本身主要市場則在內地的「合拍片」。
不過,諷刺的是,內地很多觀眾過往愛看港片,只因它們有別於內地本身的國片,「合拍片」因要顧及內地的審查與市場,結果很快地便融合了成為國片一部份,令電影在內地市場的獨特性減低,也影響了票房表現。
對於東南亞市場,也許很多香港片商埋怨近年韓片、日片搶了他們的市場。但只要想深一層,近年香港電影又有沒有花過資源去開拓東南亞市場呢?倘若是沒有的話,市場萎縮也是自然發展的趨勢,實在不能怪人。
好了,內地電影市場觸礁,又遇上經濟環境不佳之時,在苦無可思之下,又想回東南亞市場來。不過今時今日東南亞市場已不像昔日,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甚至台灣以往香港的外埠市場,近年的電影行業也進步起來,對於近年進步程度相對不高的香港,又可以憑甚麼開拓人家的市場?這個問題若果不能答出,恐怕如何開拓也是徒然。
Ryan
迷逃小書童華安:沒審查其實沒可能的,正如香港不會沒電檢一樣,只是去到甚麼程度而已。
Ryan
一代宗師:一般開拓市場方法是先做好本土市場才去開拓,連本土市場也沒辦好的,只是未學行先學跑的做法。
Ryan
kongpin:問題係,很多行內人思維,是基本常識也沒有,怎說也是對牛彈琴。
Ryan
JJ:恐怕未必願意加入這一行。
Ryan
一代宗師:香港教育之下,恐怕世界觀十分狹窄。
Ryan
Paul ng:又會有誰願意去從頭開始呢?
Ryan
Paul ng:江志強也許是當作一盤生意。
Ryan
一代宗師:其他不談,但「機關算盡」則極為認同。
迷逃小書童華安
零六年聽過「光明頂」,志偉講過可以做到「廣東省內上畫不受審查」點解而家都未有?
一代宗師
這樣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方針?簡直令人貽笑大方,昨天叫喊進軍世界,今天說要重歸祖國,但明天忽然要反攻東南亞?
請先明白,萎縮的不只是香港,東南亞其它的市場也正在努力地捍衛着本土的電影工業;請問香港現下的電影憑甚麽去開拓呢?
電影雖然是藝術(恐怕很多人都忘記了),但站在商業角度上來說,市場主導還是主要的生存元素,每個市場的背景,口味等等都各有不同,要去拍一部能迎合不同市場的宏觀電影,恐怕不是今天香港電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
近年來,有關方面無疑是竭盡所能扶持某些工業,雖不致"好心做壞事",但想法每每是令人啼笑皆非。
多年前,我很喜歡看「IQ博士」這部卡通片,內裹有一個極度抵死的角色,名字叫做「宇宙大王」,原因是他的C忽生在頭上,個腦生在C忽裏…..
kongpin
批評好易,咁不如俾啲實際嘅意見幫下港片吖
JJ
香港電影界在某些位置上應引入外行人管理,而這些外行人本身最好是管理人才,但又是電影的熱愛者.把管理的長處和對電影的熱愛取一個平衡.不過,這個難度是相當高的.
還有,最理想當然是有像肥佬黎這類型的老闆.
一代宗師
「管理」這個字是一個很空泛的題目。
業界其實一向都知道這個問題的迫切,不管是製作或後期製作,尤其是後者。
早年的英皇及中國星均以內行人如陳嘉上及杜琪峰,王晶等人作為行政架構的最高話事人,但數人都先後劈炮,箇中理由一匹布咁長。
那引入外行人去管理的例子呢?有一個很好的樣辦,有一家老牌電影公司從七十年代起至到今天為止都是奉行這個主義,而且一直以來都是業內人仕的笑柄。
內行及外行都不是問題,問題是這種人物必需要有世界觀,夠狠,腦袋每一分鐘都在轉動,怎樣利用公司/業界的資源來取得最大回報,不單是老板,觀眾也受惠。諷刺的是,以上的描述,都像是電影裏的情節,現實生活裏我們所踫到的,不是救世主也沒有蓋世梟雄,庸才就反而每分鐘都遇上。
說起來很容易,但那裏去找呢?
我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有些時侯想起一些宗教預言,提到最後的救贖就是徹底來一次毁滅,不管你是人還是魔,一切重新開始,未嘗不是道理。
Paul ng
最慘我認為香港電影業不會重新開始, 而是毁滅後便會永不超生.
Paul ng
不過, 我覺得有一個人符合你所講的管理人才的條件 – 江志強.
故江志強計劃製作多部港產片,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JJ
同意.江志強是暫時全香港唯一人選.
JJ
補充少少,同意.江志強是暫時全香港電影業內唯一人選.但電影業以外相信仍有卧虎藏龍的.
一代宗師
標叔叔本身就是老闆,所以嚴格來說「管理」本來不應該是他的專業,但他有很多事情都喜親力親為,而且有國際視野,中國元素,機關算盡,令人佩服。
但我個人觀感,從多年前臥虎藏龍的成功開始,他已找到了一個方程式,而這個模式的運作,從籌備,銀團參與,演員及製作班底看來,香港市場的考慮應該是處於一個不甚重要的位置了。
香港電影業目下能有這全方位的「專業管理」人,老實說,想不出有那一位。
Paul ng
江志強早前在訪問中表示他以前製作電影時不太考慮香港市場, 是因為以前太多人拍香港電影, 佢唔想同人爭飯食; 不過而家香港電影產量大減,故江志強在訪問中表示他已經計劃製作多部香港電影.
btw, 洲立亦計劃在未來會發行更多香港電影. 看來對國際電影市場愈是熟悉的人, 反而會愈對香港本土電影業愈有感情, 亦愈希望幫助香港本土電影重新吸引本土/海外觀眾.
一代宗師
衷心希望他能兌現他的承諾。
這種事情,只有硬件是不是夠,軟件的配合也很重要,希望其它崗位有實力的同仁能把握機會大展拳脚,也趁此機會去蕪存菁,弱汰留强,在公在私,也不希望再看見那些三尖八角的香港電影出現。
現在標叔叔手上巳握有屠龍刀了,只待倚天劍的出現,就看他有否這個能耐能號召天下,把電影業從那個萬劫不復的阿鼻地獄中拯救出來。
shtmank
香港電影業未來能一直維持現狀已屬萬幸.
market share 佔 20 % ,都能夠生存下去.
如跌至 10% 就麻煩
JJ
若江志強真的能多拍香港電影,以他的能力和號召力,必定能為香港電影業帶來一絲寄望.不過,即使有他再加上洲立,仍是不足夠令香港電影復甦的.
香港地產發展得成功,背後有四大家族的強力投資,如果只得一個李嘉誠是不足夠的.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也有big 4.
在香港市場內要有4份等同江志強能力的人和人才才有足夠能力承擔起整個香港電影業,有競爭才有進步,才可谷起大家的良性循環競爭和電影業的一定規模,形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大氣候.
shtmanhk
仲有高先的 WINNIE TSANG
shtmanhk
江志強與肥佬黎相同之處就是信任市場主導一切
3B
在台灣放映週報睇到-篇訪問,台灣現在也討論國片的去向。我轉貼過黎比大家睇睇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224&period=187
JJ
Winnie Tsang本身是出色人才,個人能力出眾,現在golden scene的成績已反映出來.但論動源力和號召力,不是江志強那個層次.
JJ
若肥佬黎搞電影相信是外行人的最佳選擇,另一個是”電訊魔童”.
shtmanhk
Winnie Tsang 當然不是江志強那個層次 (但我曾說過如有足夠人力物力支持,肯定不止於此)
paul 提及洲立亦計劃在未來會發行更多香港電影. 看來對國際電影市場愈是熟悉的人, 反而會愈對香港本土電影業愈有感情, 亦愈希望幫助香港本土電影重新吸引本土/海外觀眾, 我想指出 winnie tsang
也是如此.他們三人始終根香港電影業起碼超過20年,和那些短視及唯利是圖的香港電影人可能有所不同.
JJ
他們三人比較有世界觀,可能是多年前已開始發行西片有關,有世界觀的人知道外間發生什麼事,知道外間人的長和短處,不會只困在香港內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