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行,其實所所需兼顧的項目很多,有院線掛鈎的發行,在電影公映後,由於有著相關的院商協力,也許壓力較小一點。可是,對於沒有跟院商掛鈎的電影發行來說,幾乎每星期都要跟院商進行角力。
為的,就是戲院的上映情況。
香港電影一般於周四開畫,一般到了星期一收到周日票房情況及周一的走勢後,便會開始訂來周一部上映中電影是否需要落畫,又或是下周編排的場次,有時發行商便要跟院商游說,希望一些較慢熱的電影不會過早被判「死刑」等等。
整個討價還價過程中,現在每每是院商主導,發行要做的,便是想盡方法令自己旗下的電影仍可續映。有時即使可以續映,但若被院商安排到一些被視乎「死城」的戲院播放,也跟被判死刑無異。
在今時今日院線強勢的情況下,中型或沒有院線關連的發行公司若要發行電影,每周跟院商傾談幾乎是常見情況,做起來也特別辛苦。
JJ
談到這個話題,又要提一提本人一直提倡的80和90年代的西片院線發行制度.
既然中小型電影是有其市場存在價值,而且今天的迷你戲院已發展至數目越來越多和面積和座位越來越小,其實相當適合去重建從前的西片院線發行制度.
好處有不少:
1.為戲院本身長遠建立放映優質電影形象,能累積固定顧客群.(現在的bc其實已做得很好,”海七”在bc特別賣座也是其中因素)
2.為有較多銀幕的戲院如grand cinema,嘉禾旺角,提供充足的片源供應,特別是在片源缺乏和淡市期.
3.從觀眾角度看,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開拓視野.
當然以上的目的,最終極目的都是要賺錢,回本期可能要看3年至5年或以上.
現在為何一直未能實現從前的西片院線發行制度,主因是主要的院線放映大片的收入較容易管理和穩陣,不太願再多花資源在中小型片身上.但其實這是很短視的做法,除了短期利益外,中長期的利益也應兼顧到.
現在的戲院觀眾對電影的質素是有要求的.戲院商不去建立,這批觀眾不會長期支持入戲院看優質電影.現在是打造優質品牌電影和院線的好時機.
JJ
星期二經濟日報有Golden Scene老闆Winnie Tsang的全版訪問,她說最遺憾是沒有自己的院線和戲院.
其實Goldenscene是一間對外語片發行很有心的公司,奈何仍要面對因無自已戲院而排片被動的局面.
shtmanhk
多謝提供,Winnie Tsang 在以前接受電台訪問也說過這一番話,畢竟現在沒有自家的院線和戲院,好難做.90年代泛亞的盛世,與嘉禾擁有當時最強的中西院線陣容及發行網絡造成相輔相成的關係.
其實我也很懷念80和90年代的西片院線發行制度
Golden Scene 這個topic 我會在以下再談:
http://hongkongfilm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432339
多謝paul 提供了一些資料
JJ
當年Love Actually 12月4日開畫,映到聖誕期間只有bc是full show 5場上映,每天仍收十多萬,我很記得當年我有上網查過售票情況,聖誕期間在bc一早場場爆滿(已是第四周映).2003年仍能造出像90年代西片發行的盛況.證明只要有好電影,市道差也不受影響.
戲院商理論上應很歡迎慢熱的電影,因以本人所知,一部電影映期越長,戲院商的分賬應會越多的.
發行方面,現在幾乎只有bc這間戲院專放映非主流優質電影,讓bc獨食這個市場.而且很多時bc的戲院都供不應求,相信重新建立90年代西片院線的發行模式和打造院線品牌是有市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