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對於小眾電影來說,也許感覺電影公映的過程並不如意,因為很多時在製作怎樣花了心思,可是大部變成無聲無息地開畫及落畫。

問題來了,到底何以會這樣呢?今天我們試從另一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香港電影行業向來奉行商業經營手法,故此電影公司幾乎對所有電影均會以商業運作模式作考慮。電影上映前會為票房作出評估,從而決定投放多少資源於電影身上。

就以一部電影有十萬票房為例,電影公司在拆賬後約收五萬。雖然電影還有如賣埠或出碟等收入,可是也要扣除沖印菲林拷貝的費用。倘若這個例子實際收八萬的話,某程度上表示了這個是幾乎電影公司願意付出宣傳的上限數目。

可是,電影的宣傳其實要花費不少,單以賣廣告一項,一份報章的一天廣告,便最少需要數千元。辦首映的話,物資和器材又要花錢,還有印海報等,在未扣除居馬費等費用,隨時未必是正數。

用一盤生意角度,也許可以理解到電影公司在投放資源的情況。這個計算,當然沒有預期電影或會出現票房表現較預期好的「升水」現象,因為電影公司同樣要冒上票房倘若不佳而承受的損失,故此票房估值一般都較保守。用這種按預計票房辦宣傳的話,小眾電影恐怕以求好的宣傳。

當然,這種方法絕對不等於正確,可是在商業掛帥的社會中,要說服電影公司多花資源去做宣傳,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