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片商對於市場的觸覺,可算是極為敏銳,並且扭盡六壬,希望用最有限的成本,來去掘最大的利益來。內地市場審批政策收緊後,眼見台灣一部《海角七號》收得,便來即時湧去台灣來。
這個方法行得通麼?
要探討這個問題,不能一面倒地看,今天試從幾個角度先看一下,各位亦可以提供意見。
從一盤生意的角度,當然是要計數,計準市場有利可圖的話,便會來試一下。在片商的角度,他們覺得近年被香港觀眾拋棄,在香港票房無利可圖。適逢內地電影強起來,加上很多人抱著內地因為人口眾多,累積票房容易,兼且又剛好香港CEPA也令電影業受惠,不少片商於是北望神州來,希望可藉此帶來商機。
他們用甚麼手法來拍這類「合拍片」今天暫且不談,稍後會另文探討。可是,要在內地拍片,也要過內地的審批制度。香港片商早期盡量跟循,可是這些電影不止在香港失收,漸漸也被內地觀眾認為劇本不濟與製作問題而離棄。於是,港商又來一招挑戰下限,在各題材盡力去盡,希望在此為內地與香港票房挽回一點,豈料《色,戒》事件後,內地的審批政策即時收緊,雖然事阻多月,對於港片擅於「走鋼線」的情慾、靈異與警匪題材於批審上出現阻滯。結果,近期多部原訂排期電影均未能上映,不止令投資者失去預算,也令觀眾的期望減褪,對片商來說,內地市場有利可圖已成過去。
現時,各片商如何看待台灣市場的方法各有不同。當中最早開發要算是美亞娛樂,早於年初已在台灣開拍《鈕扣人》;其後星皓娛樂更高調地於台灣設立分部,找來台灣本土導演及演員拍戲,也得到台灣方面的輔助金,拍出來的,該算是台灣人稱為的國片多於合拍片。至於另一個模式,則是希望與台商合作,且看能否拍一些能適合港、台兩者市場的電影。
對於香港觀眾來說,其實現時片商開發的模式,都不會被討好起來。
依星皓的模式,其實拍出來的是台灣片,對於香港電影行業幫助不大,香港觀眾也視之為台片。對於後者,電影處理難度不少,台灣與香港的口味又不對等,考慮多多,結果反是制肘處處,拍起來甚麼也不像,也難以討好兩地觀眾。
《海角七號》的成功之處今天暫時不談,各位有興趣不用心急,本周內會另文探討,到時可再交流。
不過,從上述的角度來看,似乎香港片商對於投資的角度,仍視之為一盤生意多於一個搞好影市的事業,這點當然無可口非。可是,用上述的模式,恐怕無助於香港的影壇,只會令拍片更受外圍因素影響,環境轉差的話,也可能倒轉來重蹈九十年代台灣投資者來港拍片之路。故此,要開拓外地市場或投資,看來真的要小心考量。
Ryan
老馮:現實市場就是如此。
Ryan
hope:這個問題,其實一點也不易答,故此稍後開個專題探討,到底各位到時參與。
Ryan
CR:講法十分認同,也是香港影業現在可悲之處。
Ryan
g: 不妨先來試看看《異塚》吧。
Ryan
KELLY: 看另一地區電影,本土風味其實十分重要的。
老馮
「覺得近年被香港觀眾近年拋棄」應該是「覺得近年被香港觀眾拋棄」。唔好意思,經常找你錯處。其實香港片商積極尋找商機是正常,不能怪他們。投資者一直視電影為一盤生意,怎會有一個搞好影市咁大既理想呢!港產片越來越無港味,是時勢所致,我明白投資者和導演的苦況,不能怪他們,畢竟香港市場太小了。
hope
我唔係好明你所指”港產片越來越無港味”係咩意思呢..
所謂既”港味”究竟係點?@@香港電影以往既特色有咩轉變?
麻煩你可以解答一下我既問題嗎..^^”THX!
CR
以前香港片好多都好localized,例如古惑仔或整蠱專家等,係好地道嘅香港片。只有香港人先會識笑。
到今日,港產片變合拍片,為左令內地觀眾更有共嗚,故事上變得︰
1. 中港合作
2. 只拍幾味,其他非主流唔拍
3. 加入大量內地演員
當中又以古代武俠片為甚。
問心,你到今時今日有無見到套好似中環英雄,或者救世神棍(或其他早期UFO作品)等,真係香港人先會明白香港情懷嘅戲?
g
好想睇吳鎮宇的演出!!!
KELLY
以前香港電影好看是因為有香港味,又真的拍得好!
就像無間道在台灣超受歡迎,那時台灣網友還做了個搞笑版,紅遍全台,整條電子街都在播,並造成流行話題!無奈電影公司嚴肅看待,揚言提告,可見它在台灣非常紅。
台灣電影人
鈕扣人
愛到底
發現都是同樣一個台灣人士居中牽線拉攏成局
是一個當初曾經短暫到香港探路的
錢人豪導演所為分別是導演跟監製
但似乎都落得過河下場
後來這幾家公司也並沒有給予該積極拉攏兩地電影其實付出頗多的錢導演任何外在的優惠地位對待
甚至市場上正面評價跟待遇都似乎少見
甚至在台灣電影業界似乎都被刻意忽略很多人甚至不願意承認是被錢氏提攜牽成
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