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內地市場為目標的合拍電影比例愈來愈多,當中不少更是為遷就內地映期而言。對於希望看到本土色彩港片的觀眾來說,可算是一個災難,而事實上,港片近年在不少檔期更是「自動棄權」。
到底這一切,是否跟「合拍片」有關。「講。鏟。片」將推出數輯專題探討。今天先來探討這個「合拍片」制度的情況。
其實要談「合拍片」並不新鮮,因為香港時有不少製作是跟內地合作。然而,這裡談的「合拍片」,則是指受惠於「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稱CEPA)之下的電影。CEPA自零四年開始推行,香港製作的電影只需符合條件,便不會被視為進口片受到每年跟荷里活大片競逐的配額限制,而會獲得國產片待遇。而其後CEPA更放寬至港產電影更可於廣東省播放粵語版本。
對於香港片商而言,CEPA之初仿如給予香港電影業一個市場發展的空間。的確,從電影公司角度而言,能有更多製作可算是好事。然而,實際上,CEPA並不是等於港片可自由進入內地而不受限制。既是視為「國產片」,最明顯的代價也要遵守內地的尺度的限制。然而,在內地電影檢查制度仍在改革之時,香港片商每每均怕碰釘而先行在創作上自我檢查一番。
縱是如此,但有時仍不能完全避開風險,今年年初自李安執導的《色,戒》而引起的電檢風波後,目前的電影檢查回到九十年代初的標準,令到不少港片在審查一關被「扣留」而影響上映時間。
至於CEPA之下的合拍片到底還有甚麼影響?下回再講。
Ryan
Atsirt:當有CEPA,合拍片可直接入內地市場時,大家猜猜哪處的市場潛力較大?
Ryan
gear: 這點十分現實。
Ryan
小黑大王: 的確,銀河影像相比之下傾向以歐美市場為主,本土特色也許更為煞食。
Ryan
shtmanhk: 還望《文雀》在濃厚本土氣息下能吸納這類流失的觀眾。
Ryan
obi-den: 這也是一個妥協來的。
Ryan
迷逃小書童華安: 要顧及一個大市場時,有所傾斜似乎是在所難免。
Ryan
老馮: 的確,而不少新導演如郭子健或王修平的頭兩部作品慶幸港味亦有不少。
Ryan
Simon: 但《深海尋人》又算不算?
Ryan
迷逃小書童華安: 會否跟國際視野有關? 相信不會吧。
Ryan
不逵: 真不知道是誰先放棄了誰了。
Ryan
小黑大王:原意也許不是,但香港製作人在創作上恐怕是自宮者眾。
Ryan
shtmanhk: 這點倒十分認同。
Ryan
obi-den:且看票房又會怎樣。
Ryan
小黑大王:算是「害人不淺」還是「害人筆錢」呢? 😛
Ryan
小黑大王: 這是廣東話最「到肉」之處吧。 😛
Ryan
歴蘇: 可惜往往劇本是夾硬扭到入到內地市場而設呢。
Ryan
Simon:倒不如問他《投名狀》回本狀況好了。
Ryan
Simon: 但成本看來差一截。
Ryan
Simon: 要靠大家報告好了。
Atsirt
我都覺得而家d港產片完全無晒港產味……
睇年年金像獎都係d大卡士”中華片”‧
唔係話唔好睇(查實我都好少睇),
不過係味道問題,
好似老人家搵唔返童年個陣時傻更更ge味……
而家哩個世界真係好複雜,
想睇戲,原來關CEPA事。
下次廁所塞左,打電話比特首先!
小黑大王
以前德寶,ufo 年代,拍o左好多講中產的片。而家跟本唔會有人拍,因為面對的觀眾層已經唔係香港呢一班,而係全中國。想想要拍番好似「表錯七日情」、「晚九朝五」、「小男人週記」呢類o野,可能只有睇番荷里活的「Sex & the City」先至會搵番呢種感覺。此外有一批因為針對中產恐共心理而衍生的「表哥」「表姐」系列,亦都無機會再有得睇了…因為呢類片政治唔正確,死路一條。因此好似銀河呢類唔會考慮大陸市場的電影令人多o左期望。因為響呢o的片中可以找到有本色化、舊有港產片的味道…
gear
老實講句,一年都唔知有冇十套純港產片上.
shtmanhk
小黑大王:這個中產市場已被荷李活片獨食,從近年票房來看,荷李活片基本上在不同片種上皆盡佔上風,各類型主要消費群(家庭客,職業女性,情侶客,年青學生客)皆一網打盡.
對銀河這些逆流而上的電影人真的要好好珍惜,多多支持!
obi-den
尤其合拍電影要夾雜埋國內演員,雖然演技好,但基本依家好多本地演員都會用番自己聲去配音,而去到國內演員再配埋廣府話音就好難頂!感覺怪怪!
迷逃小書童華安
當年曾特首的:「想窮都難…」去左邊!!!
而家:「想唔老土都難…」
老馮
從電影公司的角度看,放棄香港觀眾是無可口非,因為中國市場的潛力比香港還要大幾倍,但站在觀眾的立場,這當然是一個損失,拍古裝片是沒有共鳴,很難投入。難得是銀河映像仍然拍出本土特色,多多支持是不夠,要全力支持。其實又不止杜琪峯拍出港產味道,爾冬陞、許鞍華等導演都能拍出港產味道,縱使電影背景不是設在香港,但骨子裏是香港情懷,只要再用心看,大家一定能發掘出來。
Simon
希望江山美人既慘敗可以俾到香港電影人一次當頭棒喝o
合拍片都可以仆直!
……. 下一部希望係黃百鳴版”葉問”或者”赤壁”
迷逃小書童華安
但係,香港作為「國際城市」,點解都拍唔出一個全球人都睇得明既故事呢?如「摘星奇緣」的英國甚至「迫上斷背山」和「一夜賭城戀大左」既紐約…
不逵
那從香港觀眾角度看,放棄香港電影公司更是理所當然。
小黑大王
認同,如邱禮濤的變態系列,在外國人眼中是殿堂級 cult 片。我相信 cepa 這種傾斜的政策會扼殺創意。這類「大製作」的 cult 片也許港鏟片史上不會再有。
shtmanhk
迷逃小書童華安:香港自稱為「國際城市」是否更貼似? :p
shtmanhk
(轉貼) 本地歌影視的病
香港歌影視產品同時失去了昔日的光輝,可以看成一個自然循環現象。但這循環經過盛極必衰之後,要待多久才開始另一個循環,就需要正視。
挽救娛樂工業的話題,已討論了很多,政府成立了電影發展基金幫助電影工業,但成效很低,完全是因為沒有對症下藥。
唱片業萎縮,紅歌手由賣幾十萬張碟下降至賣幾萬張,情嚇人。
電視劇由稱霸亞洲漸漸變回本地化,內地劇及台劇在全球華人市場的影響力擴大。
電影及唱片業低潮,聽到不少聲音呼籲要拍好戲和創作好歌。
什麼是好戲和好歌?定義人人不同。
有人認為港片低潮因為拍得太多商業片。
近年確有不少拍得別致的另類片出現,也有新導演用心拍非主流電影,創意高了,也多元化了,但無助改變低潮現實。
於是,行內人才驚覺要吸引觀眾回戲院,不是拍一些大眾難以消化的非主流片。
七十年代末期新浪潮導演的早期作品,也難得到廣泛支持,直至八十年代,他們轉拍主流商業片,才修成正果。
音樂工業也一樣。流行歌曲陷入低潮,必定有某些非主流歌手指出樂壇從來沒進步,只是一窩蜂創作「K歌」,因此走上絕路。
但不見得樂迷有多喜歡聽另類歌曲,如果真的這樣,就算電台電視不支持非主流歌,今天也有互聯網可以讓好歌廣泛傳播。事實是非主流歌曲根本贏不了大眾支持。非主流歌手不是一味批評就可以解決樂壇困境,他們要做的是讓自己主流化,才能雅俗共賞。
電視的問題是行業過分制度化,但情又未惡劣到非改變不能生存。
郭繾澂
(明報 2008年6月16日)
obi-den
好在杜 Sir 仲堅持住拍本土味濃的電影咋!真係還看《文雀》!
小黑大王
恐怕這本葵花 cepa 寶典會害得人多了…
小黑大王
RYAN 兄食字 gag 都幾得 bor~
歴蘇
其實如果劇本寫好些, 剪又剪得唔好咁鬆散, 合唔合拍根本就冇所謂。
shtmanhk
(轉貼)陳可辛籲電影控制成本
陳可辛昨日出席上海電影節的主題論壇,對於近年,《投名狀》、《赤壁》等大片製作費達3億元或以上,陳可辛大潑冷水:「目前大片佔內地7成的票房,令中小成本電影生存空間愈來愈細;而由於投資愈來愈高,中國本土的票房其實不足以收回成本。別以為動不動就『票房過億』,實際上,內地投資一部3億元大片,票房要7、8億才能收回成本,所以賺錢必須靠海外市場。」
陳可辛更呼籲業界要降低成本:「將成本控制在1億元以下,如果電影真的不錯,2、3億的票房不是不可能,純粹的本土票房便能收回成本,中國文化才能有自己的作為,這就可以離開香港電影近這20年的噩夢。」
(明報 2008年6月18日)
Simon
叫佢去死啦, 自己拍完大制作, 攞完彩過完癮就叫人唔好咁做o
如果佢可以拍得翻”甜蜜蜜” 呢個質素出黎, 我一定捧翻佢場, 不過佢又已經志不在此……唔知佢一部部想拍乜?
Simon
我對”江山美人”既情況較感興趣o
Simon
票房都係 😛
有冇人知國內外總票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