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戲、鏟戲、片戲

海外發行的「基本常識」

香港電影業界的運作不算太透明,故此不少觀眾對於業界許多環節未必了解很多,當中更以海外發行為甚。

其實當海外發行不易,因為不少在業界所謂的「常識」其實不算容易。

一般而言,海外發行每年需要到多個節及電影市場尋找洽商機會。部份影展如柏林、康城等更是每年必到。除上以外,大型的洽談活動,例如American Film Market也是必到之列。

到海外影展前,從事海外發行者的「功課」不少,當中包括了解不同市場活動的特質,從而對於不同地區的發行洽談製訂基本策略,同時也先跟目標買家先行聯絡,以便預早開始洽談。

同時間,在節目其間,派對認識其他業界人士更是必備節目。不過當大家以為是休閒之時,其實有時也是最緊張的時刻,因為有時不少生意或商機就在這些時候開始,那是真的是考著自家的常識。對自己地區的業界和電影行情了解,也是其中一環。

當大家不停地說港片情況云云之時,其實從事發行的人士雖然未必看過全部港片,但部份港片仍要嘗試了解,不算到傾談時才發現沒甚麼可言之時,只會予人一種不專業之感。

這類不經意的「常識」,也許是在真正從事發行時最易被忽略的一環,而不少例子更因為弄出尷尬事。有意從事者,恐怕平日要先準備好了。

Previous

電影節與電影放映的分別

Next

仍未於電影復出的葉佩雯

2 Comments

  1. Ryan

    Paul: 這就是何以有發行中介公司的出現了,稍後另文詳談。

  2. Paul

    OT?: 其實而家唔少亞洲片商都對美國市場嚴重重缺乏認識,仲以為”英雄”和”臥虎藏龍”在美國票房勁收, 其他亞洲片在美國的市場空間都差唔多; 所以唔少亞洲片商都對美國片商獅子開大口…. 其實”英雄”和”臥虎藏龍”在美國的巨大成功, 對非英語電影而言只是少數意外. (值得一提, 小弟聽到某行內人投訴某美國片商專出特別高的價錢買亞洲片; 果間片商的業績又唔係特別好, 但因為他們專出特別高的價錢買亞洲片, 間接拖高了唔少亞洲片的美國發行權叫價.)

    當然價錢方面只係其中一環; 一些亞洲片商對美國市場的認知直情可用[低能]形容(據聞一套曾經在香港上映足本的暴力亞洲片, 製片商誤信傻言, 以為套片在美國上映會因為太暴力而惹官非, 結果決定永不賣該片給美國片商)…… 最慘是因為部分片商無知, 令一些亞洲好片失去在美國上映的機會….

    當然都有一些亞洲片商在海外發行上是做得比較出色, 如寰亞, Cineclick Asia…..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