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近年來不少鮮浪潮本地競賽作品都出現一個情況,就是電影在技術層面方面十分出色,可是對於其導演以至劇本則是十分薄弱,第二次參與鮮浪潮競賽的譚運佳,其作品《那年》反映其導演的才華已經見頂。

片長三十分鐘的《那年》先介紹笑忘花可忘掉哀傷的傳說,然後描述來自台灣的童真(倪晨曦飾)於八九年六月十日偶然在赤柱邂逅了繪畫為生的Joe(周俊偉飾),在三天裡享受著快樂的時光,可是卻突然離開。兩年過後,兩人再次在機場重遇,卻別有一番滋味。

一般鮮浪潮在四萬元的製作所限,大都會以簡約為原則,不過譚運佳卻是例外,《那年》秉承了前作採用了唯美的畫面,採納柔鏡與淡色的方法來描述昔日的畫面,而且配樂甚多,更可以找到職演員當主角,令人感到電影具十分充足的資源。在如斯的條件下,演員的表現可算是非常到位,而且畫面看起來也是一眾鮮浪潮參賽電影中屬中上水平。

不過,在充足的資源之中,同時反映了導演的才華十分有限。

電影雖然達至鮮浪潮的片長上限,而且描述的意念並不複雜,不過在譚運佳與謝碧珊的劇本中,卻顯得內容既空洞又乏味。童真的角色在片中的描述哀傷感擠不出來,而兩人同行的一天過程拍起來也有得過且過之感,可見編導兩方面對情捕捉不足,結果淪為仿如主流愛情片般以大量的獨白來搾取主題,無法以簡約精煉的方法應題。而表述的手法上,卻看不到有其獨到之處,機場的景致仿如《前度》、赤柱陽光玩樂又像《夏日樂悠悠》,可見其原創性還剩多少。

配樂方面,電影運用的程度極高,可是在空洞的內容下,以這種方法來營造效果,就仿如要下大量味精製作濃湯一樣,配樂甚至有渲賓奪主之嫌。在這些糖衣過後,內強中乾顯露無遺。

整體而言,《那年》雖然想述過去,但水準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水準完全是兩回事。電影有著極佳的技術與技巧,可是同時反映了電影本身內容不足節奏拖得緊要,以極濃的味精來營造愛情效果,看畢只感覺導演白白浪費優質資源,也同時反映導演譚運佳的才華已經見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2rgE_RFf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