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鏟。片」談鮮浪潮多回,有人也許覺得拍鮮浪潮要拍到有一個很豐富的劇本,然而這類短篇篇幅有限,要懂得去剪裁才能成為一條具水準的短片。固然拍社會題材是很好的選擇,不過若果真的拍不了,與其在一個不熟悉的題材轉牛角尖,也許拍自己熟悉的題材更佳。
樹仁大學黃浩銘的短片《Killer》便是這個例子。
觀乎劇情,其實《Killer》拍的沒有很深的情誼、沒有要拿著一段時空描述,所寫的只是一個話劇社內出現的內鬨。這類題材也許覺得不像是拿獎的索材,不過在劇本上也許是學生關係,創作時經驗放在其中,簡簡單單但算顯淺易明。劇中圍繞的排斥、勾心鬥角、恐懼等校園常見的元素,雖然不算是有系統地舖排,不過至少有所顯現。
《Killer》拍的學生題材,不像公開組的《浪,奔》般有著廣泛層面,也許題材較狹窄。不過觀眾各方的製作情況,雖然不算突出,但至少拍得算是各方面水準平均。看鮮浪潮短片,除了要看各方面製作情況外,整體水平其實也是重要的因素。部份參賽短片各製作上的差別很大,也許反映了在策劃上的不協調情況。
拍片本來要的不是一個局部可觀,因為要劇本的可看小說、要攝影的可看紀錄片或畫展,短片要求之一,就是整體出來的效果。雖然《Killer》在學生組的片目裡不算太顯眼,但至少也不算太難看,合格有餘了。
Ryan
Suet:還望他們能好好掌握技巧好了。
Suet
支持新導演!! 拍多d好片ar!!!